文/杨智博
清明是我国二节气里的第五个节气,又是民俗里的一个节日。作为节气的清明,在春分之后,谷雨前,时间一般从阳历四月五日前后就开始了。这时太阳运行到黄经15°,我国黄河中下游及以南地区日平均气温约在10C以上,其他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发,在农村春耕春播繁忙。陕西关中一带有农谚:“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江南农谚有“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等。因此,作为节气的清明有指导农事的意义。
而作为节日的清明是指作为清明节气的第一日。我国民间历来就有扫墓祭祖,踏青郊游的习俗。据说,这种习俗始于秦代,传到唐代中叶,玄宗李隆基下令,将清明扫墓“编入五礼,永为定式”,此后,这种风习一直沿袭至今。
唐人杜牧在他的《清明》七绝里写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真切而直接地反映了清明节气的时令物候特征,又从侧面曲折间接地表现了清明作为节日的气氛特色。
至于清明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岁时百问》一书中是这样说的:“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寒食只是一个节日,一说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在前两天。相传因晋文公追念大臣介之推而定。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曾落难于荒山野岭,饥饿难忍。随从介之推为保“国脉”而“割股啖君”。19年后重耳返晋执政,论动行赏时竟找不到介之推,原来介之推已背老母隐居于绵山(今山西介休县)。后来文公打听到他的下落,多次差人劝其下山没有结果,为逼之推出山,就下令焚山。孰料介之推毫无所动,与其母一起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之下。为了纪念介之推,晋文公下令全国于当日禁火寒食,即忌烟火,吃冷食。今山西等地的群众在寒食节这天有插戴柳枝的习俗,其意大概是希望贤臣能象枯木逢春的柳枝一样再生。有的还用面粉和枣泥做成“之推燕”,挂在家门口,据说是为介之推的老母招魂。
寒食禁火在唐诗中也有表现,如韩掬的七绝《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由于寒食距清明极近,且一些活动内容如荡秋千、放风筝等也相同,所以后来两节逐渐融合。以至不少人只知有清明不知有寒食,有的甚至误以清明为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