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0年04月0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报公众视角 学校牵就的千里 姻缘 清明与寒食 图片新闻 广告 益智添趣喜读联 广告

当前版:第A4版:公众视角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公众视角
04

学校牵就的千里 姻缘

文/毛全博

十九岁的村姑邓学莉用稚嫩的双手,在秦岭深山撑起一座全免费义务学校。她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广西大学生杨永贵,他默默地鼓励她、为她加油。两颗同样纯真同样高尚的心灵,在五载鸿来雁往中终于撞出了情感的火花,于是便有了这段美丽动人的千里姻缘。

“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都无半里平。宜是老僧遥指处,只堪图画不堪行。”这是唐代著名诗人贾岛对地处秦岭深处陕西省镇安县的生动描摹。双庙乡东沟村邓家坡就是位于这个县海拔1700米高山上的一个小村庄,这里世世代代的人们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轨道上年复一年。孩子们差不多要到10岁,大人才放心让去十几里外的山脚上学。十有八九的孩子受不了两头不见天的煎熬,念完二年级就死活也不上学了。邓学莉很幸运,她在父亲起早摸黑打着火把接送的日子里,完成了小学学业,又考上了初中。这在邓家坡是件稀罕事,山民们说:邓家丫头有出息。

1990年,17岁的邓学莉初中毕业,成为邓家坡最有知识的女孩子。这年秋天,学莉打算到山外闯闯,事情就在她临出门那一天起了变化。那天她走在路上碰到一个放羊的男孩,学莉问他多大了?他说:11岁。又问为什么不上学呢?说,我爹说上学没用。又问,那你打猪草又有什么用?他说,挣钱。问,挣钱干啥?娶媳妇。娶媳妇干啥?生孩子。生孩子干啥?放羊、挣钱、娶媳妇……这一番对话使学莉震惊了,她感到心痛,这就是山里人的一生吗?这是怎样的恶性循环啊!想起自己上学的艰辛,她想,如果邓家坡有个学校,那该是多好的事情,她觉得这个“大任”在邓家坡只有她能担得起。那一刻,她决定不走了。

一门心思想出门的女儿突然说不走了,几天后她说了一个让人吃惊的想法,“我要自己办一所学校,不收费,让村里的娃娃都有书念。”父母沉默了,这谈何容易!大姐、二姐都已出嫁,念过一点书的三姐出山打工去了,家里只剩下父母和聋哑哥哥辛苦劳作。家里的生活本身就很困难,办学经费在哪里,教室在哪里呢?学莉的父亲邓礼义,这位曾在青藏高原服役6年的老兵,复员后当了20多年的村干部,是全村少有的见过世面的文化人。善良厚道的邓礼义沉思良久之后终于同意支持女儿的想法。一家人从吃的、穿的到用的,他们尽最大的努力节省着,一日三餐糊汤、酸菜,没有人抱怨。他们起早摸黑养猪、养鱼、种木耳、栽板栗……,一分、两分、一毛、两毛……一年半后,学莉终于有了980元!

1992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早,邓学莉的小学终于要开学了!她和父亲腾出当时最大的一间堂屋作教室,一长一矮的两张饭桌作课桌,柜盖翻过作黑板,学莉大包小包从山下背回课本、教材、作业本……3月28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鞭炮声中,村里13户人家60多口人像过年一样,抬着、拥着写有“山创学校”的一块大匾挂在了学莉的家门上。七个孩子好奇、欣喜地站在一起,眨巴着童真的眼睛望着眼前这位熟悉又陌生的老师。一个不交一分学费,老师不拿一分报酬的小小的特殊的学校就这样悄悄地诞生了,沉寂了千百年的邓家坡第一次回荡起了琅琅的读书声。

1994年,一位专门搞摄影报道的记者闻讯来到邓家坡。邓学莉和她的“山创”出名了!邓家坡这个乡上邮递员几乎从不涉足的地方,每天要接收着大量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写信的有工人、农民、军人、学生和老干部;写信有谈心的、有鼓励的、有资助的,有要求前来义务教书的,也有小伙子表白心迹的。一万多个人,一万多封来信也许她一生也不能和千分之一的相识。

这其中有个叫杨永贵的广西大学生。那是1995年2月7日下午,25岁的广西玉林财经学院97级涉外会计班学生杨永贵,像往常一样到图书馆去读书。他信手从书架上拿下一本1994年24期的《半月谈》翻了翻。题为《为了山里的孩子》的摄影报道跳进了他的视野。这个下午,杨永贵没有心思再翻别的书了,他的眼前总是晃动着照片上那个淳朴而又清秀的大山里的姑娘的身影,他的耳边总是回响着那山里孩子连绵不绝的读书声。他决定写封信去表示自己的钦佩并询问自己是否能帮上什么忙。为了让对方一定复信,他耍了小小的心机,他在信上说:“如果你仍有信心办好教育,请与我联系;如果你办学的热情早已冷却,那就请不必复信,免遭我的耻笑,嘻嘻”落款是“一个不是居心不良者,杨永贵。”

然而,这封信并没有给邓学莉留下太深刻的印象。其时,她正忙着与家人一起用外界捐助的两万元新建校舍。信她托姐姐回了。而这之后,她便接连不断收到这位广西大学生的来信。在信中,他热心地向邓学莉推荐一些新的教学经验,为她补充许多新的知识,还非常关心学校的建设情况和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尽管邓学莉因为忙很少回信,杨永贵依然热情不减,他还在写给邓学莉的信上说,她能把学校办到什么时候,他的捐赠就会永不停止地坚持到什么时候。

其实,1970年出生于广西桂平市江口镇二合村农民家庭的杨永贵,家境贫寒。当他看到邓学莉义务办学的事迹,敬意油然而生。尽管自己上学每月的生活费都是父母和大哥勒紧裤腰带才挤出来的,他也要从这笔钱中再挤出一部分,买成图书、玩具、学习用品和教学用具,按月寄给邓学莉和她的学生。

邓学莉隐隐感到这个远方男孩对自己和学校不是简单的帮助。果然,在1995年5月8日,她收到了杨永贵的第一封求爱信。他在信中写道:“我会像你对待教育一样执著地追求你。为了你,为了你的‘山创’,我会尽量地靠近你。”但令纯情的杨永贵感到非常意外的是,邓学莉几乎想也没想就毫不含糊地拒绝了他的追求。邓学莉的理由很简单也很充分:“广西与陕西太远了,我们是不可能结合的,加上我的事业才刚刚开始,不把学校办成个样子,我是不考虑个人的事情的。”

执著的杨永贵再次表白自己的诚心:“你不能到广西来,我可以到陕西去;你现在不愿意谈婚事,我可以等十年八年。”邓学莉见杨永贵这么“顽固”,知道再说也无济于事,想到从前也曾有人抱着这样的想法来到这里,但小住几日后便都默默离开了。她便用不回信的方式让他自动“冷却”。可杨永贵尽管几个月收不到邓学莉的只言片语,仍一如既往地按月资助她和她的学生。

此后不久,邓学莉陷入了困境:一家人辛辛苦苦盖起来的校舍因阴雨积水倒塌了,而支撑家业的父亲又患了肝炎,邓学莉感到失望和迷茫。无奈中,她把这一切告诉给了杨永贵。杨永贵这时已毕业分配到玉林市容县松山信用社工作,他一个月竟给邓学莉写了十三封信,鼓励她坚持下去,并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抽出一部分钱支持“山创”。

邓学莉确信自己需要这样一双有力的臂膀支持自己完成事业。1996年元月份,她郑重地把一封表明自己态度的信寄给了杨永贵。从此,这对素未谋面的青年人便靠鸿雁传书确立了恋爱关系。当杨永贵兴冲冲地把自己和邓学莉谈恋爱的事情告诉家人的时候,父母和兄嫂几乎异口同声地表示反对,因为他们实在无法想象一个条件优越的大学生怎么和一个陕南山区的农村姑娘产生爱情,并且还要以男方“嫁”到女方作为代价。杨永贵死磨硬缠终于使父母点了头,但“条件”是邓学莉必须到广西,在玉林市给她找工作。杨永贵只好先答应下来,心里却在想:等我们结婚了,就由不得你们了!

1996年暑假,邓学莉第一次出远门到了广西。初次见面,杨永贵说邓学莉比照片上更漂亮,邓学莉说杨永贵本人看起来更憨厚、谨慎,不像信上那么夸夸其谈。邓学莉在广西呆了短短几天,杨永贵的父母对她人品和精神极为敬佩,对他们的婚事也不再附加“条件”了。

1997年农历正月十五,杨永贵如约从广西赶往镇安看望邓家父母。他第一眼见到的景象至今让他毛发悚然:邓家坡的人怎么真的“住”在又高又陡让他上下一望会感到头晕的山腰里!也正是杨永贵难以想象的贫穷和艰苦,益发加深了他对邓学莉的爱慕和崇敬,坚定了自己帮她共同办学的勇气和信心。这期间,杨永贵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给娃娃们上课。一直为女儿担心的邓家父母看到这个外地小伙子人乡随俗,憨厚实在,便转忧为喜了。

沐浴着爱的阳光露泽,邓学莉满怀信心地继续着她的事业。1998年,邓学莉被评为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她在领奖台上对众多观众说:“这荣誉有我的一半,也有杨永贵的一半。”

1999年4月5日,对于杨永贵和邓学莉来说,是个极不平凡的日子。这天,他们在山创学校的教室里举行了一个非常朴素而又热闹的婚礼:在8名学生歌声的祝福中,二人从团县委书记和乡长手中接过结婚证书,在学校旁一起植下了一棵“同心树”,二人唯一的“嫁妆”则是杨永贵从广西带给山创学校的几十册图书;唯一的纪念就是抽屉里存放着杨永贵五年中寄来的216封信。

在邓学莉结婚快一年时,我们来到邓家坡。虽是周末,孩子们仍在上课。邓学莉说:“杨永贵本是要在这里教书的,考虑到学校现在只有9个学生,还不需要别的老师,何况现在结婚了,我和学校都不能再靠家人了,他目前的一份工作不容易,要放弃了,我们该怎么生活?”

我们问邓学莉以后会不会到广西安家,邓学莉摇了摇头。她说:“虽然这坡上孩子越来越少了,但我打算把学校办到山下,办到沟口,让这山里头更多上不起学的娃娃免费受起码的教育。”她还说希望杨永贵能调到这边来工作,当然她知道这并不容易,但无论如何,她不想放弃这里的事业,杨永贵同样支持她。“我们结婚的消息好多报刊都报道了,全国各地很多人给我们写信鼓励、资助。我们不想辜负这么多好心人,更不想辜负当初相爱的初衷。”

从广西到陕西往返一趟最少需要14天和近千元的花销。而邓学莉和山创学校的主要费用就靠杨永贵每月500多元的工资。为把这有限的资金都投入到办学中,两人婚后再也没有见过面,就连他们的女儿已出世3个月了,远在南国的杨永贵也未能来看上一眼。在邓学莉的“月子”里,还是一位叫龚曙华的蓝田县姑娘听说后,被感动得到邓家坡做了5个月的义务教师。他俩就靠着电信局为邓学莉破例、优惠安装的电话彼此传递着深深的思念。

在杨永贵的鼓励和支持下,邓学莉人了党,完成了中师函授,她的学生在全乡14所小学统考中,成绩也总在前几名。山创学校8年共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19名学生。

2000年2月23日北京,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组织评选的第四届“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颁奖仪式上,当这位普普通通的秦岭娃上领奖台时,整个会场立刻沸腾了,雷鸣般的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

邓学莉从京城载着荣誉飞回大山深处时,也带回了更多让“山创”尽快连接现代文明的新构想。又是一个晴朗的午后。灿烂的阳光,照射在邓学莉和她的学生们身上。青山作衬,一面鲜红的国旗高高飘扬。放眼望去,清山泛绿洒翠。这方热土,正蓬勃着一丛丛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新生命……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