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周原腹地的岐山县,是西周王朝和华夏文明的发祥之地。历史上,周文王姬昌,武侯诸葛亮等英雄豪杰,曾在这里尽显风流才华,留下壮丽的历史画卷。如今,历史即将进入新世纪之际,周文王的子孙们,迎着新机遇,挥洒勤劳智慧的汗水,在西岐大地上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求发展,以发展促繁荣,创造出了史无前例的辉煌业绩。
北依周原,南临渭水的蔡家坡镇岐星村,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如同一颗巨星,升起在三秦大地上,格外惹人注目。短短几年时间,岐星村的工农业总产值增长近2亿元。去年达到2.75亿元,利税超过千万元。农民人均纯收人达到3150元,在宝鸡市名列前茅。岐星村不仅是全省最早的乡镇企业甲级队之一,而且是省委、省政府命名的“文明村”、“省级先进村”和“小康示范村标兵”。1996年,岐星村党委还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一个有着16个村民小组,6000多人,人均耕地不足一亩的村子,经济发展速度如此之快,每年产值效益增长幅度之大,绝对值甚至超过不少乡镇和县区,这在三秦大地乃至经济发展较快的南方地区,都让许多人感到惊叹。
国庆五十周年前夕,记者来到岐星村采访,所到之处,无不为岐星村的巨大变化所吸引。一条条水泥马路宽阔平坦,一幢幢楼房鳞次栉比,掩映在绿树丛中。一座座工厂机器轰鸣,厂门外车水马龙。田野里,玉米秆粗棒壮,蔬菜嫩绿青翠。马路上,骑摩托车、自行车的姑娘小伙们,忙着进厂下田,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岐星村,到处呈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喜人景象。记者从岐星村的年报表上得知:1998年,岐星村工农业总产值已达到2.75亿元,集体固定资产达到1.3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50元。村党委书记、岐星企业集团董事长冯德玉告诉记者:这些实实在在的数字,充分反映了岐星村的变化。这些变化不用与解放初相比,就是同改革开放前的1997、1998年相比,也是几十倍,上百倍的变化呀。
正如岐星人所说的那样,50年来,岐星人在风雨坎坷中拼搏、创业,年年都有变化。但是,最大、最快的变化却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
岐星村人多地少、交通方便、水肥条件好。但是,改革开放前一直是有名的“高产穷队”。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岐星人抓住机遇,理直气壮地发展集体企业,使集体经济迅速得到壮大,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后,岐星人的思想更加解放,胆子更大了。村党委书记冯德玉雄心勃勃,他对干部群众说:“邓小平同志讲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是一条真理,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的思想要再解放些,胆子更大些,步子迈得更快些,想大的,干大的,向亿元村冲刺。”这一年,岐星村筹资4000多万元,完成了电解锰厂的二期改造工程,使日产量翻了一番。到年底,出口创汇值达1400多万元。同年秋季,村上投资1800多万元,新建了一座年产10万吨的水泥厂,年产值达到3300多万元。随后,岐星村又接连办起了羊毛衫厂、方便面厂、高压真空开关厂。到1994年底,岐星村成为宝鸡第一个“亿元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6亿元,比1993年增长75.2%,比1992年增长两倍。集体固定资产1994年达到6820万元,比1992年增长5000万元。两年时间增长了3倍多。
从1994年以来,岐星村年年都有新规划,年年都上大项目,都有大发展。他们投资近亿元,办起了陈仓大地上第一个村办热电厂。目前,热电厂二期扩建工程已经基本完工,正在架设管道,准备为附近的国有大企业供热。水泥厂三期扩建工程也即将竣工,水泥产量将达到55万吨,成为宝鸡地区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与此同时,村上投资上千万元,引进技术和人才,办起了圆杆厂,产品俏销陕、甘等地,年产值达上千万元。目前,岐星企业集团的骨干企业中,产值上千万元的骨干企业已占到80%多。全村共有2000多名劳力在集体企业上班(不包括下岗工及邻近各县区在岐星企业工作的人员),占到总劳力的90%多。每年从企业拿回工资总额达1700多万元。村上每年还从企业利润中拿出数百万元,用来兴办公益事业。全村总长20.7公里的道路,街道都变成了水泥路面。村上建起了示范小学、有线电视台,村民小组和企业都办起了文化室。全村1500多户村民全部住进了新房,楼房占到98%。全村农户共装电话300多部,成了全市第一个电话村。90%的农户有了彩电,不少农户还有了冰箱、摩托车、汽车。
看到如此美好的农家生活,许多城里人也非常羡慕。他们说“岐星人步入了小康”。
重视培养人、教育人,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是岐星发生巨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抓好干部队伍思想建设的同时,岐星村坚持抓好村民的思想教育。
早在10年前,村党委就针对大多数村民进入企业、更容易由企业管理这一特点,提出了“把企业变成教育人的学校”的要求。各个企业都以多种方式,对职工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法律、道德和专业技术教育。热电厂、水泥厂等骨干企业,规定每周职工学习两次,每次至少一个小时。坚持不懈的思想教育,提高了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岐星村还引导群众开展经常性的“争三好”活动,这就是:在厂里当个懂技术、守纪律的好工人;在村里当个懂科学、守村规的好农民;在家里当个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的好成员。村里每年都要对这一活动评比表彰,使之产生了巨大影响。村民的思想觉悟高了,法制观念增强了,村风民风越来越好,群众也自觉地追求文化素质的提高。现在,岐星村已拥有各类技术人才700多人,成为集体企业和科学种田的骨干。
岐星村能有今天的辉煌,关键还在于有一个公正无私、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谋利益,团结战斗,严于律己的领导班子。班长就是四十多年来永葆共产党员本色,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带领群众艰苦创业,为岐星村的富强鞠躬尽瘁、奋斗不止的冯德玉同志。他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带出了一个团结紧密、廉洁奉公、办事快捷的领导班子。党委和集团公司十名领导成员,各负其责,工作勤勤恳恳,尽职尽责,受到群众好评。为了集体的事业,村上领导成员经常把个人和家庭的私事抛在脑后。有的为了不影响工作,收种季节,只好请亲戚帮忙或者出钱雇人收种责任田。
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个坚强有力、全心全意为共同富裕而奋斗的领导核心,才能把岐星村6000多口人紧密团结起来,凝聚成为一股强大的活力。在岐星村,干部和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因此,便没有攻不破的难关,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岐星村党委一班人并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面对即将到来的新世纪和国家加快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机遇,今年岐星企业集团正在向新的发展目标迈进:全力实施“3233611”工程:即工农业总产值超过3亿元,实现利税20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3300元,新上和技改6个项目:新上一条20万吨干法旋转窑水泥生产线、完成热电厂二期工程、新上一条高低压开关柜生产线、扩建一条电力圆杆生产线、完成电解锰厂二氧化锰生产线技改、新建一个加油站,将水泥厂建成全村第一个亿元企业,拓宽硬化一条主干道路。值此伟大祖国五十华诞之际,我们衷心祝愿岐星村两个文明建设更上一层楼,以更加辉煌壮丽的业绩,迈步跨入新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