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市场经济时代,文凭越来越重要,成为就业、提干、评职称、竞争好岗位、享受待遇的重要条件。于是乎文凭造假者应运而生,假文凭成为‘市场’上十分走俏的、特殊商品”。
文凭中的“李鬼”不少。报载,福建省惠安县发现该县教育系统录用的40多名湖南籍青年教师的学历有假。经湖南省教委与纪委部门帮助核实,其中涉及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怀化师专、湘潭大学等10所普通高校的20多份“文凭”系属伪造。可见,“李鬼”占了一半。去年底,江苏省盐城市区不少街道的电线杆上出现了代办文凭的广告,造假者公然兜售各种假文凭。经公安机关立案侦查,追缴假文凭21张。以上事实说明,如今中国文凭族中“李鬼”何其多。
假文凭何以屡禁不绝?
张某原在内地某厂作分析工,后辞职到东莞某公司搞销售,他原本有电大化工专科毕业文凭,可人家要经济类本科的,无奈,他跑到深圳花了八百元买了一张假贸易专业毕业文凭,才得以进此公司。回家探亲与友人说起此事,张某发出怨言:“我的能力可胜任工作,何必如此讲究要有经济类文凭呢?都讲广东的用人很简单,试用一阵,不行炒鱿鱼,管你文凭不文凭,这事让我体会到不是所有的沿海地区用人单位真正惟才是用,实事求是,还是讲形式选人的。”
的确,长期以来,因为种种原因,在人才的评价上,社会上形成了一种不尽科学的“唯学历”思维:有了文凭就是有知识,是人才,学历的高底是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于是,各项与此相关的政策便出来了:有了大专以上学历,在国有企业里工人可转干,在机关里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则一路绿灯。而实际能力、工作成果等更为重要的东西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不少高校里有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没有博士学位,不得升正教授;在一些政府机关及国企里,硕士以上学历则成了副处级以上职位“选青”的硬标准,引得不少干部花上三万、五万公款作学费去读一些高校在当地开办的业余经济、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学位“速成”班。由于这二年就业难,因而高校毕业生就业时,用人单位动辄称“本科以上、硕士、博士优先”。文凭作用如此大,谁不削尖脑袋去弄一张呢?
然而,文凭烫金的红本本,造假岂能让其长期得逞?查禁假文凭,既是当务之急,又是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 ■龙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