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导演的人格

2023年10月27日

文/伊夫

每当美国大片向我们袭来时,就总会听到“咱们没有大导演”的埋怨。莫非真的没有吗?其实,远的不说,六十年代的导演员崔嵬就是一位大导演,撇开他有目共睹的作品不提,单就其人格就非常值得我们、尤其是如今一些“著名”导演钦佩。

为建国十周年而筹拍电影《青春之歌》时,已是名导演和名演员的崔嵬先生担任该片导演。挑选演员时,崔嵬不受任何外界影响任人唯贤,只从艺术的角度考虑,二十几岁的林道静决不会由年近四十的白杨去担任。尽管白杨很著名、又是原著兼编剧杨沫的亲妹妹;更主要的是白杨极其渴望演林道静。杨沫迫于姊妹亲情“做过努力”但“没能奏效”。后白杨又找德高望重的夏衍,甚至“更高层的文艺领导同志”,也没能让崔嵬改变初衷。白杨为此很遗憾至使姐妹之间一度疏远。

通过徐然女士在《我的姨妈——白杨》一文,我们得知当年拍摄《青春之歌》一些台前幕后的细节,由此也对崔嵬这样的大导演敬佩不已。虽然,要求今天拍摄《青春之歌》的导演也像当年萑嵬那样坚持原则是不现实的,但我们也的确看出了一个艺术家的人格和作品其实是密不可分的。

崔嵬当时有没有压力?这是不言而喻。但为什么崔嵬能够坚持自己的艺术主见呢?名利、金钱对于他并不重要,他看中的是他的作品和人格!而如今只要投资的大款肯出钱,受雇的导演才不管演员是否符合角色,一味昧着良心对外谎称:“找的正是她!”

鉴于这样言不由哀、不负责任的导演已经不再是少数,因此我们影视剧里再出现“青春之歌”唱成“中年之歌”的笑话就不足为奇了。可悲的是,往往这些有难言之隐的导演对于媒体的批评不能客观对待,竟然指责批评者是“不懂艺术规律”和“不负责任”。本来,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观念能理解摊上一部戏的导演心情和处境,并没对他提出什么苛刻的要求。但如果导演本身没有真正意识到这种路人皆知的危害,那我们还能指望他成为一个大导演吗?

没有高尚人格的艺术家,难以创造出高尚的作品。大导演首先得具有文人刚直不阿的风骨,崔嵬导演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上篇:闲话《六然训》
下篇:抄书乐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0/5/20000515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0-05/15/338414.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