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男
《现代汉语词典》中,茶的词条称:①常绿灌木,嫩叶加工后就是茶叶;②用茶叶作成的饮料。但是,如果你查《辞海》,除了上面两种解释外,它还会告诉你,“茶”:又名“茗”,山茶科。你再去查“茗”字,它又会告诉你,茗:①茶芽;②茶的通称。也就是说,“茶”就是“茗”,“茗”就是“茶”。
然而,如果你深入地查下去,就会发现,在我国古代,“茶”与“茗”是不一样的。“茗”有两种意思:一是专指茶芽,即茶枝最顶上含苞未放的嫩芽,不包括已经展开的叶子。古人称这种嫩芽为“枪”,而将已展开叶子称之为“旗”;二是指晚采的茶叶。唐代陆羽所著《茶经》说,茶叶按采摘时间的早晚有五种不同的称谓,其中一种叫茗。你再查《尔雅·释木》篇,它又会告诉你:“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
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有一个叫任瞻的人到茶馆去饮茶,他开口就问茶博士:“此为茶为茗?”茶博士感到不耐烦。他便自己解释说:“我是问为热为冷耳。”可见在唐朝以前,茶与茗是有区别的。
唐宋以后,“茶”与“茗”都成了茶叶的通称。称“茶”比较通俗一点,称“茗”则比较文雅一点。有时候又将这两个字合在一起,称为为“茶茗”。《茶经》中写了这样一件事:“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在一些高雅富贵人家,泡茶招待客人叫“设茗”,煮茶叫“煎茗”,饮茶叫“啜茗”,品茶叫“赏茗”,结束饮茶叫“罢茗”。还有一些喜欢饮茶的文人雅士,将自己所居的居室冠以“茗”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