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康丽莎
几年前电视小品“火”了,而拥有数亿忠实观众的传统相声却令人大失所望地“蔫”了。不少人士曾纷纷评论说,是小品抢了相声“大哥”的饭碗。
可没几年功夫,小品也日益露出了衰败之相。一些小品“大腕儿”近年来未献给广大观众像样的小品新作,便是一大佐证。
我个人认为,这些年来春节晚会上最耐看的或者说过段时间仍然可以回头看的小品,就是笑星严顺开的《张三其人》和郭冬临等人表演的《有事你说话》了。它让你含着眼泪笑。你最终会发现,这戏中人物有你及身边人的影子:生存的尴尬、无奈与苦涩尽在其中。这两个小品中的艺术形象都是艺术长廓里可贵的“这一个”。这样的作品摈弃了某些相声、小品的浅薄、无聊与说教,它让我们看到了笑的背面——生存的异化与人生的苍凉。
我们不否认小品、相声的娱乐功能,但如果有人把笑的艺术仅仅看成是搔痒和逗乐,那就未免太愚蠢了。我们的笑星应当想一想:在笑的背后,你对社会了解了多少?你对人世间的冷暖究竟体味了多少?
由此联想到表现家庭生活的一类电视连续(系列)剧,,倒也幽默风趣。然而,那频频传来的预置的笑声却叫人受不了。这种笑声,既非起初制作时真实的同期声音,又非产生于情景交融的气氛里,而是外加的,程式化的,从而是一种假笑。
更让人受不了的还有它的霸气。创作者们通过预置的笑声,好象是要教导和规定观众们哪儿该笑,哪儿不该笑!你不想笑么?它要代替你笑。这也太高估了创作者本人的权威了。伏尔泰说得好:“人是会笑的动物,也是傲慢的动物。”这两种的结合,便铸就了人的一个顽强的特点:笑,是不能强迫的!
叫人受不了,是因为这种做法违背艺术规律。观众未笑而自己先笑的表演者,从来为智者所不为。从笑的规律看,恰恰是表演者不笑,而观众方笑。小品、相声大师侯宝林,给中华大地留下了多少笑声!可观众哪一回发出的大笑,是由他带头来“示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