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尴尬的相声

2023年10月26日

文/马效援

写下这个题目,似有耸人听闻之嫌。但从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来看,相声在晚会中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已是不争的事实。据传1998年,“星”级相声演员侯跃文,初审即被淘汰出局。为了给相声留有一席之地,导演经过严格筛选,但也不得不在“矮子里拔将军”,在节目单上保留了两段相声。一段是牛群、冯巩的《坐享其成》,一段是姜昆、戴志诚的《合家欢》。而临场则又把姜昆的《合家欢》换成了师胜杰的《同桌》。尽管导演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晚会上仅有的两段相声仍是不尽如人意。由此看来,相声的日趋没落、前途暗淡并非是危言耸听。相声处于如此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不外有三。

一是导演的目光短浅。自从常在荧屏露脸的十位相声演员被评为“全国十大笑星”以后,他们的相声艺术似乎已经达到了“顶峰”,再难有新的突破。能有上乘作品奉献给广大观众的只是凤毛麟角。但不论什么晚会,什么演出,导演首选的还是“十大笑星”。然而,看了他们的演出,使人感到所谓的笑星只不过是徒有虚名罢了。其实,全国的相声演员不下二三百位,在历届相声比赛中获奖者也不乏其人。特别是被誉为曲艺之乡的天津,相声演员更是人才济济。尽管他们的头上没有“星”的光环,但其艺术水平比起所谓的“星”来不逊色。导演只要把眼光放远些,好的相声演员便会唾手可得。既然港台歌手都可以请来,那么,为什么近在咫尺的天津相声演员不可以请呢?看来晚会的导演也应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二是演员的不务正业。在京城的一些相声演员,特别是为传媒和观众所关注的“星”级演员,真正把相声艺术作为毕生事业的人,已为数不多,而不务正业的现象却相当普遍。以牛群、冯巩为例,一个忙于搞摄影和集邮,一个忙于拍电影和电视剧。这一对黄金搭档,究竟有多少时间用于钻研相声艺术,就只有天知道了。有人说,他们的副业比正业搞得好,这绝不是无稽之谈。其他的一些相声演员,由于拿不出好的相声作品,只好改行去演小品,反正经济上不能受损失。当然,做为相声演员涉足影视,有自己的业余爱好,是无可非议的。相声大师侯宝林早年曾在电影《方珍珠》中扮演过角色,也曾主演过喜剧影片《游园惊梦》。但他把主要精力仍投入到相声艺术中。在他息影舞台以后,仍对相声艺术的理论研究孜孜不倦。绝不因自己功成名就而有所懈怠。现如今,一些相声演员稍有名气便飘飘然,热衷于其他艺术,对使他们成名的相声艺术不屑一顾,敬而远之。倘若相声演员对相声都缺乏热情,不感兴趣,相声的寿终正寝也就为期不远了。

三是等米下锅。相声作品少,创作人员匮乏,是京城相声界常叹的苦经。其实,在相声演员队伍中不乏创作人才。当年相声大师侯宝林所演出的段子,除一部分是经他整理的传统相声外,大部分是他自己创作的。而他却是速成识字班结业的半文盲。他之所以能编能演,是因为他把相声艺术当做了毕生的事业。侯先生的得意门生马季,也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300多个相声段子。马季的高足姜昆,也善于自编自演,曾创作过200多个相声作品。除此之外,像闫月明、杨伟洲等一些相声演员,都是既能创作,又能表演的难得人才。当然,搞创作并非轻而易举。但相声演员搞创作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关键是看相声演员是否有敬业精神和事业心。对一些演员来说,拿来主义,简单易行,驾轻就熟,照本宣科,完事大吉。但坐享其成,等米下锅,迟早会混不下去的。一些“星”们的改行就是明证。

总之,相声艺术若败在当代相声演员的手里,是既对不起把相声艺术流传下来的前辈,也对不起广大喜爱相声的观众。但愿那些“星”们当望着“侯宝林金像”时,应记起自己所担负的责任。

上篇:没有了
下篇:“蓝田猴”衣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0-08/24/334044.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