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0年08月24日
生活广场
04

“蓝田猴”衣

文/周建康

我出生在西安市偏远郊县,参观“蓝田猿人”遗址要从我家门前经过,过去这是一个连吃盐都难以保证的穷地方。1979年夏季我高中毕业后,到咸阳一家大型棉纺织厂去工作。

距进厂的日子一天天近了,全家人都为之高兴,母亲却为我进城的一身“行头”犯起愁来。当时,我父亲工资很低,全部收入几乎全贴在近十口人的嘴巴上,零花钱少得可怜。我的大部分衣服都是两位哥哥退下来的,穿在身上不是太大,就是偏小。当时家人做衣服的布料,主要是农村自纺自织自染的黑粗布,陈旧土气不说,还常常少不了补丁。穿这样的衣服进城?母亲边看边不住地摇头。她翻了半天箱底,终于找出一块蓝涤卡布料,这在当时的村里已属珍品了。母亲托别人裁剪好,自己用手工一针一钱地缝制完成。我试了试这件“学生装”,虽说用尽了布料,还是有些瘦小,前后衣襟绷得紧紧的。母亲又连夜将大哥的一件大衣进行翻新,洗里子,添新花,压平弄匀,最后还把父亲旧棉衣上的“毛毛领”移接了上去。这件棉大衣,对我来说无疑是“奢侈品”了。

穿上一身新“行头”,我就要告别家人上路了。望着母亲粗糙的手指,枯黄的面容,以及因熬夜而布满血丝的眼睛,我的心里不由一阵寒颤,泪水霎时顺腮流下。

在工厂里,我那不合体的着装使我得了个“蓝田猴”的绰号。的确,不足一米五的个头, “茶壶盖”头型,再配上这衣服,能不滑稽可笑?不过,我还是从内心感谢母亲。

尔后,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我进厂时的几件衣服,陆续“下岗”了。1988年冬,我身着笔挺的“中山装”,当上新郎官,着实风光了一回。婚礼上,母亲望着焕然一新的儿子,开心地笑出了泪花。 

或许是经历过太多的磨难,我对吃饭穿衣从不刻意追求。尽管如今打开我的衣柜,你也许会眼花缭乱,但是那件“蓝田猴”衣我却一直保存至今。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