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企业对银行来讲,是言而有信的企业,对银行的贷款,一般能按时还本付息,这些企业,无论是国营还是个体,无论大还是小,银行当然乐于支持。而且象这样的企业,在一个地方来说,往往会出现多家金融机构争相贷款,拉他们为客户的情况。
但是还有不少企业信誉水平特别低,只贷不还的问题屡见不鲜。有的由于借债不断升高,成为没底坑,银行越陷越深,不可自拔。为防范风险,国家颁布了一系列金融法规,各金融机构都制定有各自的管理制度和规程,谁不按规程办理,银行资金就有可能成为风险资金。据有关资料统计,我省金融信贷不良资金总额已占各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30%以上,风险呆滞贷款平均占到20%左右。尤其是中小城市和县级以下的金融机构,1999年底亏损面占80%以上。
造成多数金融机构亏损的主要原因,无非是贷款企业信誉低,经营状况差,贷款本息不能按时回收。相反,银行对客户的存款利息支付一分一厘也少不了。高成本、低效益的包袱越背越重,由此导致资金紧缺,入不敷出,连年亏损,甚至职工工资、补贴都无保证。再说,银行贷给企业的一分一厘资金都是吸收客户存款聚集起来的,将这些款贷给企业,贷出多少,必须回收多少,收不回来,谁补这个窟窿?除特殊情况下国家核销一少部分破产倒闭企业的贷款外,一般是谁贷谁收。因此,目前各家金融机构将自己的信贷资金都乐于给信用企业贷给。在贷款对象的选择上不在乎是国营还是个体企业,只要信誉程度高,只要能恪守贷款合同诺言,没有一家银行不愿支持的。而这些信用企业最根本的特点是能按时还本付息,使银行资金营运达到正常化。如果一些企业老是认为银行是国家的,只要把款贷出来,不还有国家支撑,将银行当作“唐僧肉”来啃,当然银行没有人宁肯砸了自己的饭碗来与你开这种玩笑。希望各企业和客户在与银行打交道的时候,千万别忘了自己的信誉水平,绝不能干吃谁家的饭,砸谁家的锅的事,否则,最终要砸的,还是自己的锅。但是,也希望各家银行要有善于当“伯乐”的精神境界,对确有信用和经过改制有前景和潜力能按信贷规则办的企业,一定要想法设法予以大力扶持,要帮助企业改善经营,提高其效益,绝不能一次被蛇咬,十年怕草绳。银企双方的信用感,也要在相互支持和共同努力的过程中才能形成。
■王兆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