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西安市轻工业局坚持放胆改革,放手调整,全力推进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使全系统继去年扭转连续5年亏损的局面后,今年又呈现出整体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的可喜局面。
1995年末,该局44户国有企业中,有90%以上的企业亏损,许多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累计亏损多达8亿元。面临严峻的形势,该局新一届领导班子抓住国家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的机遇,招商引资外引内联,加快对国有企业的重组嫁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全局先后建成中外合资企业和内联企业24家,引进外资6833万美元,引进国内生产资金近3亿元。他们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的界限,使西安汉斯啤酒饮料总厂与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引入资金1.6亿元,通过重组优化了资本结构,企业生产能力已由合资前的5万吨扩大到目前的25万吨,去年实现利税1亿多元。
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坚持抓大放小也是该局的一条成功经验。他们一是重点发展和组建工业缝纫机、日用化工、啤酒、食品饮料等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使这些重点行业和企业,在全局经济总量中占到70%以上,成为全系统改革和脱困的中坚力量;二是加大放开搞活中小企业的工作力度,近年来对资不抵债的7户企业实施了破产,改制了8户企业为股份合作制企业,还指导8户企业走上联合、租赁、承包等路子。通过改制该局已置换国有资产6.6426亿元,转移负债5.2766亿元。
改革不但使企业焕发了活力,也为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中国标准缝纫机集团公司近年先后开发了机电一体化电脑缝纫机等10多个新产品,有的填补了国内空白,有的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西安南风日化公司走企校联合的发展路子,先后开发一系列技术含量高的系列产品。洗衣粉由联合前年产不到2万吨增加到目前的7万吨。据统计,西安市轻工系统企业今年1至10月完成的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和实现销售收入三项指标均比去年同期增长40%以上。盈亏相抵后全局实现利润总额2亿元,进入全国20个重点城市轻工前五名。本报记者杨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