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了几年的陕一针如今又火爆起来。在西安西郊12路公交车终点站,一下车,路旁鳞次栉比的白色门面、引人注目的条幅广告、忙碌的购货者使这里又呈勃勃生机,构成了一道特有的风景线——下岗职工针织品批发市场。该市场各具特色,多是前店后厂,以针织品为主,大到秋衣、秋裤、保暖内衣,小到毛巾、浴巾、短裤应有尽有。家家忙忙碌碌,处处红红火火。
12月21日,记者到该厂进行了采访。厂工会主席沉重地给记者介绍:陕一针曾是西北地区最大的针织全能企业,由于没有抓住经济转轨时的机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1996年依法破产。1997年企业重组为陕西第一针织有限责任公司后,仍未摆脱资金短缺的困境,1200余名职工下岗,无生活来源,企业欠职工医疗费、养老保险统筹金等达1000万元。
如何解决企业和职工困境?成为企业班子的一道难题。他们分析认为,陕一针多年来培养出一批技术工人都是针织品生产高手,企业不景气后都分散在家属区和周边农村搞“小作坊”式生产维持生计,不成规模,难成气候。如果将厂区围墙拆除,投放资金,盖成小型厂房利用厂里的水、电、气资源和国家对下岗职工的优惠政策,集中发展,一是可以让部分职工进行阶段性就业,解决生活困难;二是能以此为依托,将厂里坯布和染整两条生产线开起来,还可以让一部分职工不下岗,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批发市场为突破口,逐步启动生产。
思路确定后,于去年8月终于艰难启动了。他们利用闲置厂房、厂地,多方筹措300万元发展“围墙经济”,创办了“陕一针下岗职工针织品加工批发市场”。同时出台优惠政策,一条龙地帮助进入市场的办理工商税务等手续,及时帮他们解决各种问题。政策到位,服务周到,民间投资者纷至沓来,形成良好氛围的投资小环境。今年他们又进行了第二次扩展,现在已引入个体业主180多户,使500多名该厂下岗职工重新就业,还为附近的陕棉十厂、省胶合板厂等困难企业下岗职工提供了阶段性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以市场效应带动了停产5年之久的针织、漂染、印花三条生产线启动生产,厂里一年仅出租门面房收入就达110—130万元。
据了解,靠这条“逼”出来的路子,截止去年11月底,这个奄奄一息的企业还完成出口创汇54.73万美元,上缴税金57.75万元;清还欠职工医疗费、养老统筹金116.44万元。企业上岗人员已近600余人,生产形势也有明显的好转,企业也靠这条“逼”出来的路子,逐步走出低谷,看到了摆脱困境的光明。
走出一针厂时,已是暮色苍茫。在彩色的灯箱下,记者想,同处西郊的几个国企,都是在困境中苦苦挣扎的企业,有的濒临破产,有的停产多年,厂里杂草众生。他们何不依据自身条件,找准一条对国家、企业、职工都有利的路子而发展呢?为何要在“苦苦等待”中将贫穷带入新世纪呢?
本报记者 龙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