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挺起陕西铁脊梁

——访西康铁路设计总工程师李鹤年

2023年10月12日

李鹤年,男,61岁,1963年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工程建筑系。1987年受铁道部及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委任,担当西康铁路设计总工程师。

在西康铁路正式开通前,记者来到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西安分院,采访了这位总工程师,听他讲述了西康线前前后后建设的艰难过程。

“只有金腰带,没有铁脊梁”

秦岭东西绵延1500多公里,千百年来阻隔了南北交通。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因秦岭而形成的“蜀道难”,1952年国家便开始了宝成铁路的建设。当宝成铁路通过秦岭时,面对海拔数千米的高峰,设计者不得不采取“惹不起,躺得起”的策略,以“8”字形和“灯泡”形的展线盘山而过,大大限制了全线的运输能力。从西安到安康,本来才250多公里,但坐火车必须向西绕宝成线,或向东绕焦枝线,这一绕就绕出近1000公里。

陕西只有一条横跨东西的陇海铁路穿境而过,周边虽有襄渝铁路、宝成铁路及新修的宝中铁路擦肩而过,但只是和陕西打了个“擦边球”。有人形象地称陕西“只有金腰带,没有铁脊梁。”这个脊梁骨就是西安——安康铁路,它是构筑西部南北大通道的重要线路。

漫长的设计之路

早在41年前,铁路部门就开始筹划修建西安至安康的铁路。1959年,铁道部首次组织勘测西康线,后来因三年困难时期国民经济调整而停止。1969年至1973年,西康线再次上马,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对西康线经蓝田的东玉川垭口方案进行了初步勘测、设计和定测,1973年因故停止。1983年铁一院又重新编制了可行性研究报告,1987年48岁的李鹤年担任了西康线的设计总工程师,1989年9月完成了初步勘测,1990年完成了初步设计,1992年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

西康铁路的难点在穿越秦岭。秦岭地区一直是我国地质普查的空白。为了穿越秦岭,铁一院几代勘测设计人员踏遍了秦岭46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山山水水。现在的隧道越岭方案比70年代设计的东玉川短隧道方案缩短线路80公里,节约工程费约10亿元,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也是设计师们一贯遵循的原则。

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西康线的上马并不顺利。因穿越秦岭难度太大,仅勘测设计就三起三落。它的重新设计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1992年8月22日,是一个让李鹤年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在宝鸡听取铁一院工程设计人员对西康线可行性研究的汇报。李鹤年向朱镕基汇报了线路概况,并结合宝成铁路病害与断道教训,强调了穿越秦岭、修建西康线的重要意义。

谈到宝成铁路断道,朱镕基想起了1992年5月20日,宝成线因发生山体塌方,累计中断行车35天的情况,神情严肃地问李鹤年:“你能保证西康线不断道?”李鹤年斩钉截铁地回答说:“保证”。

朱镕基总理在听了铁道部关于西康铁路的汇报后,指示要把西康铁路建成我国跨世纪的代表作。也就是在这一天,李鹤年以及全体工作人员扎实的感受到了肩上担子的分量!

为加快西康线的勘测设计和前期筹备工作,铁一院于1993年3月完成了全线的初步设计和鉴定,1994年5月完成了全线的技术设计。经铁道部与国家计委批准,1995年1月18日,秦岭隧道率先开工。

今天,当初描绘的西康铁路蓝图已真实地展现在人们面前。13年的历程,李鹤年的一头白发也向我们证明了西康建成的艰难。

李鹤年一再向记者强调:“我是总设计师,其实就是总跑腿,把大家的智慧集中在一起将西康线搞起来是我的职责,这是所有参与西康线建设人员的共同功劳。”

陕西,终于挺起了她的铁脊梁。

本报记者 景欣

上篇:没有了
下篇:以民为天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1/1/2001010802-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1-01/08/295158.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