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我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省直属的6个国有林场已分流近一半人员,停止采伐,加强管护,人工造林16047公顷,封山育林146134公顷,森林抚育35088公顷,人工促进更新计划9032公顷,使当地生态明显变化,气候湿润了,河流清了,野生动物又多了。
我省天然林占全省森林面积77%,主要分为五大林区,即:秦岭、巴山、黄龙山、乔山、关山等。省直属6个林业局均在秦岭山脉,有职工9700多人。而秦岭山脉,又是我国长江、黄河水系的分界线,含水量特别丰富。长期的砍伐,已使秦岭的自然生态持续恶化。
1998年11月28日,由省长程安东签署了“禁伐令”后,省直属6个林业局的职工,放下了斧头,拿起了锄头。由以往的砍伐树木,转变为管护营造树木,“天然林保护工程”也正式在三秦大地启动。
我省为了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省森工系统所属企业识大体,顾全局,牺牲自个儿的利益,按有关规定,进行了人员、木材、资产、资金的“四清”工作,先后分流安置职工4459人。
在人员锐减的情况下,省属6个林业局,克服各自困难,仍保质保量地完成国家下达的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等项工作,并建立健全科学的森林管护网络,增设管护网点及管护人员,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网络管理体系,加强巡查及执法力度,仅去年就查处林政案件163起,处罚158人,收缴罚没了一批木材,使天然林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据了解,我省“天保工程”当年植树成活率达90%以上,两年后植树保存率也在85%以上,活立木储集已达100万立方左右,两年少消耗40万方商品材。
由于实施“天保”工程,广大林区职工加强管护和营造,减少了人为破坏,使一些林区的植被得以恢复,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以前一些裸露的山坡长出了小树及茂盛的灌木,径流明显增多,下雨时河流集水也比较清澈,多时不见的一些动物、飞禽也出现在林区。
本报记者 柳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