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关注陕西“生态”大环境之一

历史水旱频扰三秦

2023年10月14日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好一派西部草原风光,可如今这样的美景已不多见,草场退化,风沙满天。“八水绕长安”曾是隋唐时长安(今西安)的盛景,现八水只剩下浅浅的渭河、灞河、浐河等在无声流淌。古时素有塞外明珠的榆林城,明清时受风沙之苦,不得不移城别居。就连丝绸之路经过的水草丰美的河西走廊,现也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更让现代人气恼的是,近年来的沙尘暴一再肆虐,连远离西部的大都市上海也未能逃脱。另据消息,内蒙古有的地方土壤沙化中心距北京只有200多公里。西部生态环境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

早在1997年8月5日,江泽民总书记对位于西部的陕西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和生态农业建设做了重要批示,提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陕西省成立了山川秀美办公室,专门负责此项工作。从此,山川秀美工程拉开了序幕。1999年8月5日,朱镕基总理在陕西考察时提出了“退田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具体措施。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实现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已成为近、中、长期的一项重要任务。但纵观陕西省全局,自然、社会、自然和人为复合、历史等原因仍阻碍着这项工程的发展。

陕西横跨北亚热带、暖温带和温带三个热量带,气候分属湿润、半湿润和半干旱三个类型区,降水南多北少。加之人类不合理的开垦利用,灾害发生频繁。据统计,解放前的320年中,共发生旱灾131次,平均3年一次。尤以民国18年(1929年)大旱最为严重。建国后也是三年一大旱,两年一小旱。1959-1961年连续三年大旱,1966-1973年出现了连续8年伏旱,1994年至1998年也是连续干旱。干旱造成陕西省粮食年际波动在30亿公斤左右。

洪水灾害也未能放过陕西人。建国以来,全省各地大的暴雨洪水灾害10多次。1954年8月渭河发生洪水灾害,1977年延河发生大水灾,1981年汉江、嘉陵江发生暴雨洪水灾害,1983年安康大水灾,1988年蓝田、商洛暴雨洪水灾害,1990年汉江大水灾,1992年渭洛河下游大洪灾,1992年洛河发生大洪灾,1996年黄河小北干流发生凌讯,1998年洛河暴雨洪水灾害,均造成十分惨重的损失。因而陕西省也就和全国其它地区一样,常年设有防讯抗旱指挥部。面对老天,我们丝毫不敢松懈。

陕西省的地形颇有特点,南北高,中间低,北部的陕北黄土高原,一般海拔800-1300米。沟壑纵横,梁峁遍布,每3-7公里就有一处沟壑,这一地区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5%。陕南山地,高、中、低山类型齐全,坡面陡峻,土层瘦薄,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据此,除过关中平原,陕南、陕北的土地总体构造,以及植被被破坏,造成了自然条件下,洪、涝、旱灾害频发。 (赵阳)

上篇:平原地区45分钟到现场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1/2/2001022602-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1-02/26/302929.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