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健
关中农村,人们以面食为主,一日三餐,吃饭都离不开辣子,这已成了秦人的饮食习惯。人们普遍认为湘人吃辣子凶,他们只是把辣椒当作调味品使用,而陕西人则是实实在在地把辣椒当菜吃。吃得嘴都是红的,吃出了秦人那火热、泼辣的性格。那白蒸馍加辣子,那油泼辣子调粘面,吃得多、吃得非常厉害,让外地人感到害怕。其实,陕西人吃辣椒要比湖南人、四川人厉害得多。
秦椒色红,个头尖,味极辣。当地人称“线辣子”。秦人的吃法,是先把红辣椒摘去蒂把,然后用温火炕干,捣成粉状,经过筛罗,放上味精、细盐等,最后用较多滚烫的菜油一泼,就成了当地有名的“油泼辣子”。红彤彤,油汪汪,闻着香,吃起辣。既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这种辣子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和无机盐,具有开胃、增加食欲之功效,秦人喜食。陕西西府眉县、渭北耀县一带产的秦椒尤优。
陕西关中也是优质产棉区。在民间,很早就有纺线织布的习惯。改革开放前,土布的确解决了秦人的穿衣问题。在关中平原,老妪出门在外总免不了给头上戴个帕帕,使外地人感到纳闷和不解。风大,这种头帕很有用场。可防风、防尘、擦汗,保护人们的皮肤等。原先,乡间的头帕用土布做,后便是洋布的。秦人除“辣子一道菜”,“帕帕头上戴”也算是一大特点,与众不同。
关中土地肥沃,人口稠密,所以在住房上,秦人在讲究实用的同时,还注重土地的节省。起先,农村多盖敞宽的大房,由于家大人多起来,负担变重,于是考虑简便实用的样式来盖。人们在使用鞍间房的基础上得到启发,不够住时,常常隔墙使用,后便创造出间口多的厦子房,对称盖,间数多,这就解决了不够住的难题。人们常说的“房子半边盖”,实际是秦人在住房上的聪明使用。
关中的生存环境总地说比较安稳,相比而言,自然灾害不会给秦地造成比其它地方更加严重的灾难。只要种子入土,基本上都会有多多少少的收获,所以秦人很少有为生计而进行大规模迁移的。他们的生存圈基本上都固定在某一特定的范围内,本乡本土,祖辈几代人居住在一起,秦人形成了固有的生活方式,其民风古朴,以农为本,男人很少远行谋生,姑娘大了也不远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姑娘不对外”。久而久之,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亲缘关系。为的是相互好照应,走动起来方便,通婚圈大都在方圆十华里左右徘徊。站在优生学的角度考虑,很有些弊端。可是,现在随着人们交际范围的扩大,娃们的婚姻自主,这种习俗已成过去。
秦人吃饭时,手里端的是比盆还要大的大老碗,这就是人们说的“碗盆难分开”。人们经常在一起“老碗会”。谝起来,吹过五关斩六将,那蹲功是一般人难以招架的。农闲,没事又好“晒暖暖”。五马长枪地闲侃,给凳子也不坐,又养成“有凳不坐蹲起来”的习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观众的加强,这些个习俗,有些也慢慢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