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一位离休老干部的苦恼

2023年10月12日

早春的渭北高原,寒风料峭,记者来到合阳县城东南一公里的官庄村。叩响一户农舍的门扉之后,在大花狗的吠声中一位长者把我迎进屋。一问才知,他正是我要采访的孙自力。说明来意后,老人以军人特有的豪爽直率,推心置腹地打开了话匣子。

满头白发、衣着简朴的孙老今年72岁,他1948年参加革命,为创建共和国走南闯北,流血流汗,多次立功受奖,荣获西北军政委员会授予的“人民公臣”称号。1972年他由新疆部队转业到地方,调到合阳县中学工作。1984年离休后,他的工资关系从县上被转到城关镇,一家人也在农村定居下来。老人的儿子早年病故,留下一个孙女由他抚养,现在仍在上学。加之同为转业军人的老伴多年领不到退休金,因而他家的日子过得并不宽裕。

“我这个功臣被当成垃圾处理了!”老人谈到自己的待遇时直摇头,他说现在的难处实在多:一是医疗费报销难。按规定离休干部是100%的报医疗费,但他10多年的医疗费都报销不了,家里看病的医疗发票压了6500元,再有病也不敢看了,只好“扛着”;二是工资不能及时发,一拖就是几个月,去年底工资才发到6月份,他的工资拖欠额达9000多元;三是荣誉津贴享受不到。老人说着便拿出几份复印件,有省上《关于改善和提高省(部)级以上离退休劳模待遇的通知》(发文时间是1998年1月15日),还有市上、县上的转发通知。县上的一份文件上还附着名单,标明孙自力享受的月津贴额为80元。但据孙老讲,至今他没领到一文钱的津贴费;四是调资政策执行中随意性强。近年来国家升了几次离休费,去年7月又升了一次,一月增加100多元。老人说,政策明文规定升的离休金,他们这里往往是时发时不发,去年欠3个月没发,今年1月又开始发了。

听说孙老去年曾和31名离退休教师联名“告状”,向上级反映拖欠教师工资问题。谈到此事时,老人苦笑着说,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他们多次找到县信访办、老干局,还给县领导写信,问题解决不了,他们才写联名信“告状”的。记者看了这封据说惊动了省上高层领导的联名信(油印稿)。信中说:城关镇旧的拖欠不算,今年(指2000年)又连续拖欠教师5个月工资;平政乡拖欠6个月,有的乡镇拖欠达10个月以上。致使离退休人员债台高筑,借贷无门,在职教师有的背馍上班,但县、乡镇领导、(县)直属单位的工资照发。信中说他们迫于生活,冒险上诉,求解燃眉之急。联名信标明的发信时间为去年6月。据孙老介绍,省上派员来调查催促后,他们31名离退休教师所在的两个乡镇拖欠的教师工资于今年1月得到补发。

在孙自力的小桌子上,记者看到几十份政策、法规文件,还有省老干局印的一大本有关老干部待遇的“政策文件汇编”。老人说,他的劳模先进津贴、医疗费、增加的离休工资,还有护理费,国家和省上都有政策规定,但到了地方就是难以落实。现在,他就要靠这些政策文件去为自己讨说法。 (明烛)

编后话 一位离休干部、共和国的功臣和老教育工作者,政策规定的一系列正当权益却享受不到,甚至连维持生活的离休金也要靠自己去“联合奋斗”。他的遭遇,读后使人深感同情与不安。据了解,不少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此类问题,应引起各级工会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决不可等闲视之。

这则人物专访还给我们如下启示:弘扬先进人物的无私奉献精神,这无疑是应该继续坚持的;但当英模人物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时,他们自己也应该理直气壮地站出来,依据政策法规去维护自身的权益。在这方面,孙自力老人的做法不仅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也是应该支持和提倡的。

上篇:没有了
下篇:“打假”任重道远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1-03/15/296314.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