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卓瑶
朋友看到一则导邮信息,花80余元千里迢迢邮回一瓶××祛斑除痣灵。没想未能邮回“旧貌换新颜”,反倒邮来了切肤之痛:使用后因感染酿成严重的皮肤炎症。他大呼“上当”,逢人便说“莫信导邮”。
其实岂止导邮,类似朋友的遭遇在我们周围天天都在发生。时下,导购、导医、导游、导视、导读等等的“导”正如雨后青笋般蓬勃兴起。一种新产品刚刚问世,美丽动人的影星、歌星就在电视屏幕上“我最喜欢×××”、“我只用××”地叫开了。导游小姐在赚了我们的小费之后,免不了还要“导”我们平常人享受一回“御宴”和“龙床”。一部电视剧尚未封镜,“圈子评论家”已急不可捺地走向传媒,大炒特炒,为我们“导视”。走进眼花缭乱的市场,面对琳琅满目的消费品,我们手里攥着钱,来不及比较、权衡、踌躇,就浑然不觉地被“导”进了人家设计好的“陷阱”,手里的银子也就水到渠成地流进了别人的腰包。当我们感到“切肤之痛”叫苦连天时,不知“导姐”、“导哥”们的良心和“导”德安在?
关于导,《辞海》中列举了五个义项:引导、疏通、传导、开导、选择,总起来说“导”含有帮助人正确选择、行动的意思。倘若背离了“导”的这个本义,为了讨得几个昧良心的钱,诱导、误导人一步步走进“陷阱”,就是“导”德沦丧,也就是导业自家把自家推向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