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北航飞机维修基地,王进明有一个颇有魅力的昵称——神探。这不仅缘于他从事了20多年的飞机无损探伤检验工作,更因为他那纯熟的业务技能在基地有口皆碑。
从1974年参加工作起,王进明就与无损探伤结下了不解情结,这一干就是20多年。无损探伤检验是对飞机发动机、零部件的无损探伤检验,有时一架飞机能不能飞、是否换发都由他们的一张检验报告单来决定。面对这样的工作性质,王进明把安全烙在心上,对技术精益求精。对每次干过的工作,他都要反复琢磨,认真总结,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凭藉娴熟的业务技术,王进明解决了一个个棘手的工作难题,并成为“民航总局无损检测资格鉴定委员会”会员。
1999年4月,有3架A310飞机需要完成SB通告中的“起落架超声波检查”工作,当时,规定使用的60度探头没有到货。如果这项工作不做,就有3架飞机将面临停场。“正值生产旺季,必须想方设法保证运力!”王进明着急了,他连夜组织技术力量开研讨会,研究用45度探头是否能代替。经过反复的理论论证和实践操作,他认为这个办法是科学有效的。难题解决了,既避免了飞机停场,又完全保证了安全。
20多年的无损探伤检验生涯,不仅锤炼了王进明精湛的专业技术,而且锤炼了他正直、无私的人生品格。在无损探伤检验室,王进明既是创业的元老,又是技术的尖兵,而作为一名老党员,他没有以此摆资论谱,而是殷切地关心着青年人的成长、成熟。他把技术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心胸豁达地为他们的成长铺路搭桥。
1998年,室里有个出国培训的机会,王进明争取了3个名额,但他却没去,他留在了家里连续上了17个班,并且有3个是通宵。工作的辛苦不言而喻,但当他看到培训回来的年青人学有所成时,心里由衷地高兴。这种情感从他的言语中流露出来,“自然规律是新老替换,这里有的大学生跟我几乎是两代人,他们的理论基础强,培养他们,像家长对孩子一样,这是我的责任。”
在探伤室,9人当中有6个都是王进明手把手带过的徒弟,他辛勤耕耘着,培育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新生带。 ■向成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