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边,南靠茫茫黄土高原,北邻毛乌素沙漠,这里植被稀少,环境恶劣。多少年来,一代又一代的靖边人为了给荒山大漠增添绿色奉献了一生的辛劳。然而,也只有到了上个世纪的最后十几年里,这里才开始出现了一抹绿色,给那苍凉的世界带来了一丝丝生机。
靖边人民盼望绿色就象生命里盼望生存一样。
当西部大开发和再造一个秀美山川的世纪主旋律交响融汇之际,人们再一次把关注的目光聚集到陕北,靖边人民也再一次把希望的种子播撒在这块属于自己的土地上。
再造一个秀美山川,早日为荒山大漠穿上绿装,水土保持当属首当其冲的重中之重。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那些辛勤工作在水土保持第一线的人们,看一看他们是如何在用自己的奉献实现着靖边人民盼望绿色的梦想吧!
靖边县水土保持监督站成立于1991年11月。十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及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全县人民的支持下,全体监督执法人员历经风雪雨霜,涉足荒山大漠,认真履行职责,耐心指导帮助,使靖边县的水土保持工作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991年至1995年,靖边县两次被水利部列为全国水保预防监督执法试点县,都顺利通过验收;1996年至1998年被省水保局列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试点县,经验收各项指标合格;1999年至2000年,被水利部列为全国水土保持规范化建设达标县,于今年4月22日通过验收,被誉为“陕西第一站”。
靖边县水保监督站的业绩和靖边县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与一个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个人就是现任靖边县水利水保局副局长兼水土保持监督站站长王敬民同志。在他还没有到水保局和水保监督站工作之前,做为靖边县畔沟乡的行政领导,他就对水土保持关系发展山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总结小流域治理试点工作经验时,他写的“大种宁条,保持水土”的文章就曾引起当地领导的重视和推广。在东坑乡任职时,他又总结出“北沙、南山搞植被,中间滩地抓水利”的成功经验,曾受到县委、县政府和水利部门的赞扬。全国著名治沙能手张加旺牛玉琴夫妇承包治理万亩荒沙,就是他当时一手扶持发动起来的。也许就是他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热爱和建树,最终使他走上了水土保持工作的第一线。
王敬民任职以后,狠抓水保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并遵照水土保持工作的总的方针和“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治理”的监督执法原则,全面总结过去的经验,紧紧围绕规范化建设的内容和要求,提出“两个巩固(巩固原有成果、巩固机构的队伍)、三个提高(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整体素质、提高工作效率)、四个突破(思想观念、返还治理、执法手段、项目管理)、五个发展(办公设施向优化、美化、齐全化发展;宣传、培训向深化、细化、实用化发展;预防管护向制度化、程序化、系统化发展,法规制度向完善型、操作型、激励型发展;整体工作向科学化、专业化、文明化、规范化发展”)的工作思路,把规范化建设工作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与此同时,靖边县水保监督站在《水保法》宣传、自身体系建设、方案审批、项目管理、预防保护、案件查处、法规制度建设等方面也有了突破性发展,工作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几年来,他们审批水保方案报告书(表)97件;查处违法案件29起;投入宣传费30多万元,宣传覆盖率达95%;三次划定水保“三区”并予以公告;规划实施返还治理区11个,规划面积达65629.5亩,已治理53047亩;建成王甘沟、西大沟、枣刺梁、椿树湾4个共35.57平方公里的样板工程;树立了天然气净化厂、甲醇厂、长庆基地等3个水保“三同时”治理典型,已治理面积8086亩;培养了海则滩、红墩界、黄蒿界、高家沟等4个面积为1100平方公里的重点预防保护区典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监督机构体系,共有专兼职监督管护人员339人;实现了监督管护网络化、体系化。
水土保持监督工作水平的逐年提高,规划点、片、块的日益扩大,使山川秀美的蓝图正一步步地变成现实,靖边人民盼望绿色的梦想正在这些水保人的手中逐渐圆梦。
如今的靖边,绿色已悄然从荒山和大漠中萌生,这些象征活力与生机的绿色也预示着靖边明天美好的生活。西部大开发促成了靖边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崛起,山川秀美工程又唤醒了靖边山水的第二个春天。
如果有一天,当绿色充盈靖边的山山水水之间时,请不要忘记这些曾在水地保持工作一线曾经默默无闻工作的人们!
赵伟伟 赵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