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没有灿烂的明星,也许就不会有辉煌的银河;假如没有银河的辉煌,明星也许不会如此灿烂。
——题记
渭北名县蒲城历史悠久,地灵人杰。自古以来,这里名人辈出,星光璀璨。如今,在改革大潮奔流的年代,当地人们又广泛传诵着银河公司的动人故事,赞扬创造了银河奇迹的又一位明星人物——蒲城银河纺织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孙义民。
孙义民,这位有着坎坷经历的传奇人物,1993年初临危受命,担任早已濒临破产边缘的蒲城县纺织厂厂长。他不负重望,励精图治,使企业迅速走出绝境,起死回生。进而,他大举改革,成功实现了企业重组,确立了现代企业运作结构。几年来,新组建的银河公司产值连年猛增,从1997年的1230万元增长到2000年的6010万元;上缴国家税金同步增长,从1997年的23万元增长到2000年156万元;职工收入也显著提高,达到年人均5000元。孙义民和他领导的银河公司又走上当地经济的领头羊地位。
银河的成功得到社会公认,公司连年被上级评为“五好企业”、“十佳企业”,孙义民多次被授予“优秀企业家”、“模范党员”等荣誉称号,成为众多媒体关注和追逐的明星。
孙义民与纺织厂有着不解的情缘。1970年,他高中毕业后被招进正在原马车店旧址筹建中的蒲城县纺织厂。这位出身贫寒的小伙子,同工友们白天盖厂房、装设备、学技术,晚上住马棚、睡草铺,苦战3个月,建起了工厂。后来,他打过包,掏过地沟,当过修机工,在最脏最累的劳动方式中,与大家一起创造过纺织厂的辉煌。他从这里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事业的峰巅。
到了1993年,早已是县卫材厂副厂长的孙义民再次来到自己曾经流过汗的地方,奉命主政这家纺织厂。然而,遭遇行业萧条和自身弊端困扰,厂子早已今非昔比。面对寂静的厂房、尘封的机器,以及工人们寒碜的家境和期待的眼神,孙义民顿时感到肩上担子的沉重。他暗下决心,为了1000多名工人和他们的家庭,只能成功,不许失败。
孙义民经过深入调查研究,首先从制约企业的流动资金问题入手,压缩一切非生产性开支,采用预收贷款、外借资金和催收欠款等办法抓紧筹措资金,并卖掉了厂里唯一一辆外出办事的桑塔纳小轿车,与全厂职工共渡难关。机器终于转起来了,企业渐渐有了生气,当年纺织厂就实现了“职工有饭吃”的目标。
1995年,孙义民在随团外出考察过程中,发现南方许多小厂搞对外加工贸易这条路不错,利润虽小,但可以避免市场风险。回来后他力排众议,铁心走了这步妙棋。工厂逐渐摆脱了困境,工人们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在内忧外患中,孙义民和他领导的纺织厂总算活了过来,但企业隐藏的人浮于事、管理松懈、职责不明等种种弊端也逐渐露出来,严重影响着工厂的发展。于是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实行“分块搞活、承包经营”的新机制,形成了“三厂五司一院”的体制格局。在“甩包袱运动”中,他首先把生活服务公司推向市场,变无偿服务为有偿服务,使职工食堂、幼儿园、医务室等都相继成为自负盈亏的核算单位。接着,他把纺部5个车间、织布3个车间,机修1个车间划为3个分厂,实行分灶吃饭,费用承包,独立核算。最后,精简机构,裁减冗员,使中干由13人减至8人,机关由231人减至108人。这些都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铺平了道路。
1997年1月,银河的改革走出了关键一步。孙义民采用“分块切割、分离重组”的改制方案,在原纺织厂基础上组建蒲城银河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孙义民被推选为董事长兼总经理。新公司租赁原纺织厂资产,盘活有效存量资产1600万元。职工在原工厂保留全民身份的同时,每人以500元现金入股成为新公司股东,实现了近千名职工工作岗位的平稳转移,为社会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8年8月,在县领导大力支持下,县纺织厂进行了第二步改革,在资产转换过程中,完成了全民职工到民营企业股东加员工的身份置换。通过资本置换与身份置换,银河公司已成为一个真正的股份合作制企业,为国企改制树立了典范。
1999年纺织行业压锭限产,银河公司通过调整生产结构,除淘汰4576枚纱绽外,又优化纱绽1.6万枚,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当年7月,银河率先在全省纺织行业实现扭亏为盈,创造了一个奇迹。
为了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孙义民领导的董事会密切关注市场动态,规划企业发展战略,他们决定逐渐退出初级产品,向深加工方向发展,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并投资700多万元,加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力度,继首期100台100寸特宽幅机安装完成后,二期72台75寸织机和汽流纺生产线及其配套设施改造已完成,精梳等技改项目正在实施,高档针织、印染等项目都在积极规划中。投资30万元的纺织品批发市场正在建设。企业产品单一、成本较高的不合理格局已得到彻底改变。
2000年,银河公司率先在全省纺织行业实行董事长聘任总经理和总经理年薪制,使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彻底分离,进一步规范企业运作。目前,银河形成了以棉纺公司、布业公司、热动公司为核心的三大紧密型生产实体,同时又设立了纺织品经销公司、社区服务公司、机械安装公司三大松散型经营实体,集生产、经营、服务于一体的多元化格局已初步形成,为向集团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银河前进的每一步都凝结着孙义民很多心血,银河成功的背后有孙义民很多动人的故事。
当年走马上任之初,银行里贷不出一分钱,每次发工资他都东挪西借,苦不堪言。厂里债台高筑,银行、债主天天上门,弄得他寝食不安。为了使工厂重现生机,他废寝忘食,呕心沥血。最初三年里,他累得病倒5次,其中3次住院,领导、同事和职工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孙义民敢抓敢管是全县闻名的。1998年3月27日,一用户以质量问题撕毁合同并索赔,孙义民果断下令停产3天全面整顿,对总经理直到班组长等20多人进行了十分严厉的经济处罚,并把这一天定为公司“耻辱日”,深刻警示员工。
在质量管理上,银河公司实行用户认可制度和事故经济责任制,严格执行原料进厂标准,使质量事故降到最低点。他们坚持访问用户制度、卡疵把关制度,建立用户服务档案,形成了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网络体系。
为了进一步提高职工水平,银河公司坚持每年一次技术比武每周3次技术练兵活动,先后举行了21次劳动竞赛,涌现了15名省级技术尖子、132名公司级技术能手。还选送6名青年去大专院校深造,聘纺院教授对管理干部和技术工人进行了300多个课时的半脱产培训,使他们掌握最新的管理知识和技术水平。日前,银河又从夯实基础管理的思路出发,对班组长以上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知识的强化培训。
孙义民身为企业领导,他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使银河纺织公司独秀于渭北高原。当上级准备推荐他当全国纺织系统劳模,可他硬是把这一很高荣誉让给了一线工人。前几年企业效益增加,分厂承包人工资比总厂领导高出近一倍,他不为所动。而1994、1995年上级领导部门给他为数不多的奖金,他先后都捐赠给幼儿园,奖给了18名表现突出的特困职工。1994年在厂干活的某工程队悄悄送他2000元,他发现后原封不动地送给工会作活动经费。但当“3.27”质量事故发生后,他首先带头承担领导责任,自罚600元。在职工活动的指挥中,他在不经意间违犯了“无烟化工厂”制度,主动上交罚款100元,并做自我批评,在全厂引起了强烈反响。
银河依然辉煌,明星更加灿烂。随着纺织行业形势的不断转暖和中国加入WTO的到来,焕发了活力的银河公司正在孙义民董事长的带领下,发扬“团结、务实、奉献、创新”的企业精神,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谱写着更加壮丽的新篇章。 陈战鹏 徐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