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泡泡
香港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谁在相同时间里比别人做更多的事情,谁就更有竞争力。港人强调严格安排生活,避免浪费时间在没用的事上。
职位越高的人,用于工作的时间越长。比如大学教授,个个来去匆匆,早来晚归。普通职位者多是上班来下班走,有更多时间健身、运动、聚会。教授的日程表上总是满的,约一次见面往往需要等上好多天才有空余。在公司里,普通职员超时工作有加班费,高级职员(加了职位工薪)则没有加班费。不同人的时间价值也不一样,这是礼貌交往的必备常识。如果学生约见老师,应让对方安排。由于自己不紧张,便以为别人亦如此清闲,随意占用别人的时间,特别是未经允许(邀请或同意)占用别人时间,是不明智的。
内地人少有计划生活的观念,这在香港这个高效率社会完全行不通。港人每天清晨都看自己的时间表,分出轻重缓急,依序去做。不少港人的时间表总是满满当当,“挤”不进临时安排,常常为改动原计划大费脑筋。这同内地常见的“找点事儿打发时间”可谓天壤之别。这种差别对个人是浪费生命,对社会是千万个劳动者在浪费智力、体力和时间,从而拖延了社会发展步伐。
港人安排生活的方式如同把人放入一架机器,不停运转。挣钱吃饭,付出的是体力智力,在香港,这些东西都可以转化为付出时间。这样“转化”的用处是便于衡量:你工作了多少个小时?仍然在这一段时间做了什么?做了多少?要给老板工作出色之印象,就必须做事,不停地做事。按时下班只是理论上的,实际情况是人人手边都有一堆干不完的事情。再说,老板一样在加班,同事没走,自己走了等于甘居落后,结果自然是不被提职和提薪。一般单位的下班时间是五点,可是你如果约一个上班的朋友吃晚饭,不到七、八点钟他是出不来的。
饭局在一些人看来是轻松享受之事。但在港人,多数被安排为社交或谈工作,是在利用吃饭时间工作。内地电视剧中充满了办公室里聊天的镜头,这种现象在紧张工作的香港是不可思议的,谁会付工资给人聊天呢?如果无事可做,为什么要雇那么多人?港人一切以成本——收益的计算为据,连吃喝玩乐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