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集团在山东平度县建立了一个大规模的生产基地,起因就是该县有一家教育质量不错的中等职业学校。该校培训的毕业生,懂理论,有技术,动手能力强,不需要过多的培训就可以上岗顶班。海尔的用人先机和理念,与其瞩目的业绩一起,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反观周围的现实,诸多企业在招人用人的实践中,相互攀比、追风赶浪、水涨船高,把人才市场、教育方向、择业观念搞了个云遮雾障、不得要领,贻害弥多是不争的事实。其主要表现:一是学历的畸形高消费。充斥媒体的招聘广告中,基本条件动辄就是研究生,秘书要硕士,工作人员最低也要本科生,把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简单化成高学历,造成了极大的人才浪费,阻塞了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门路。二是用人单位急功近利的低成本理念。抓住用人政策的边缘,急速降低用人成本,一边力度颇大地精简掉了那些自身条件稍差的员工,一边大张旗鼓地招聘高学历人才,结果是高学历专业人才不能充分施展才华,低学历技工却青黄不接,直接影响了企业发展的后劲。三是轻视对职工的技能培训。相当比例的企业对在职职工技能培训,持可有可无的态度,已经局部形成了虽然技能低下,但想充电提高又无钱无力无门,导致技工青黄不接的恶性循环,造成了严重后果。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各类精英凝成合力来支撑。海尔的做法令人耳目一新,而单纯强调高级管理、科技人才,未免失之偏颇,金字塔的底部是普通劳动者。海尔用人识先机,抢用接受过正规训练的职校毕业生,下力培训本公司员工,使之不断提高技能,正是其驰骋商海独具慧眼的过人之处。轻视普通劳动者的企业不会长久。轻视职业教育误导择业观念的社会,可能要吞食自种的苦果。 (湛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