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海舰
昭陵,地处陕西省礼泉县境内的九嵕山主峰,海拔1188米,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远远望去,昭陵陵山气势恢宏,一峰独秀,尤如一把铁锥直刺云天,颇为壮观。
昭陵,始建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历时十三年完工,开创了唐代帝王陵墓“因山为陵”制度的先例。所谓“因山为陵”就是在山峰一侧选址凿石洞而为蜒道(墓道),待到一定深度后再建元宫(墓室)的古代丧葬模式。《唐会要·陵议》载录:昭陵“因九嵕宗层峰,凿山南面,深七十五丈,为元宫。”又曰:“有五重石门”“内设东西厢,列置石函,内装铁匣,藏钟王墨迹”。李世民生平酷爱书法,觅得大量历代书法名家真迹,据传晋代书法大师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就在昭陵地宫铁匣之中陪葬。另我,陵山周围还修建了大量的建筑群体,有专供举行盛大祭奠活动的祭坛;有用于朝拜和祭礼的献殿;有通向山顶游殿的专用栈道以及守陵宫人和官员居住的下宫。如今,虽然千年历史变迁已经使地面建筑损毁殆尽,荡然无存,但从其遗址废墟上仍可使人感受到当年宏伟壮观的建筑场面。
昭陵不但陵山险峻奇秀,还因其陪葬墓之多成为“世界最大的帝王陵园”之一。在建立巩固李唐王朝的百年基业过程中,李世民知人善任,惟才是用,得到了大批名将良相的鼎力帮助和忠心辅佐。为褒奖有功之臣,体现君臣“义深舟楫”的亲密关系,唐太宗在诏令修建昭陵的同时曾下诏:“自今以后,功臣密戚及德业尤著者,如有薨亡,宜赐陵地一所。”因而,就有了今天拥有一百八十多座陪葬墓,占地面积三十万亩的庞大皇家帝王陵园——昭陵。这里埋葬有李世民宠爱异常的长孙皇后和韦贵妃;有大家熟悉的秦琼、敬德、程咬金、魏征、李靖、房玄龄等唐代著名人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由于李世民的知人善任和文武重臣的忠心辅佐才凝聚了“四夷臣服”的大唐神威。
唐代初期,由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开明的政治改革措施,社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昭陵的众多文物遗存便是当年“贞观盛世”的实物见证,蕴涵了极为可贵的史学研究意义。珍藏在昭陵博物馆的碑石墓志和唐墓壁画几乎无不出自唐代书法大师和丹青名家之手,代表了这一历史时期书法绘画艺术的最高水平。同时,数以千计精美绝伦的俑类出土文物,更是给人展现出一幅幅千余年前的唐人生活场面。如形象生动逼真,乍看尤如古人再生的贴金彩绘文武官俑;婀娜多姿、雍荣华贵的蓝彩女立俑以及迄今为国内所独有的贴金彩绘双头人面镇墓兽等可使人引发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里是一千多年前唐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再现;这里是中华民族追忆先祖伟业,弘扬民族精神的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