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同志: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计算机中心一位家长,为了让自家孩子上西工大附中,尽管家庭经济拮据,却一次性给学校交纳12000元的“借读费”。像这位家长一样,孩子“读重点”也成为现阶段众多家庭追求的目标,为了上名牌学校,家长不怕路途遥远,不顾起早摸黑接送,不惜花费成千上万的“赞助费”,在他们意识里,只要把孩子送进名校,似乎就为孩子找到了“金光大道”。
其实,学校不可能包办一切,老师更不是超级保姆,因而,花钱择名校未必就能出名牌大学生。然而,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在择名校的同时,还在学生放寒暑假或双休日期间,为孩子找回“师大家教”、“外院家教”,本想着这样可以使孩子的学习成绩更上一层楼。可他们的孩子却认为,这种父母包办会给自己造成许多被动,因为学校的课程作业本来就够重了,现在又来一家教,想放松一下也没有可能,整天头昏脑涨,学习效率反而更低。
然而,家长不管你学不学,只是一味地大方投入、大笔消费,资料、补品、电脑、文具等应有尽有。孰不知,在随大流、赶时尚、竞相攀比的同时,却一步步陷入教育消费的误区。无论选名师、择名校,还是请家教,这种花钱“买”教育的作法都值得商榷。但可以肯定的是,只一味讲求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思想素质及人格培养,未尝不是本末倒置。
本报记者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