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偶然地,在单位的团刊上写过几篇刊头“寄语”,不久后上级的一纸调令竟安排我到宣传岗位上。从“难于上青天”到第一条“小豆腐块”见报,从一个理科生到一个“土记者”,这其中真是酸甜苦辣皆有。
我本来喜欢写一点儿散文之类的东西,抒发一下儿女情长,可干了几年宣传,脑子里已被格式化成宣传报道的模式,有时偶尔有点抒情的灵感,也没了那种立即动笔的激情,好象已经写怕了。
最怕的是写领导给下的“命题作文”。这类报道大多数都是综合性的,领导把写作内容、意图、要求及所要达到的效果轻松地一交代,有时甚至有篇幅要求,然后就等着过目了。我心里明白,写这样的稿子,既要按领导意愿,达到宣传企业,树立形象的目的,又要尽量写得合报纸编辑的口味,自然非常认真。从采访搜集材料、结构构思,到动笔写作再到反复修改,不放过每一环。这一“憋”往往就是一周。幸运一点呢,领导只对个别之处提意见,然后做做“小手术”就皆大欢喜;不幸的是,绞尽脑汁写出的东西瞬间被领导一句话否定,原因是把领导的意思理解偏了。遇到这种情况,我心里头又凉又苦,却只能无奈地重新领会上司的指示,进行下一轮的“战斗”。
不过苦过之后也有甜。每当看到自己的东西被刊用了,好象就有一种成就感,一下就把写稿的艰辛忘得一干二净。在单位里,很多人都是在报上认识我的,每次听到他们说又看到了我的什么文章见报了,就感觉这工作还是挺有意思的,一下又增加了我干好工作的信心。很多一线的无名功臣都是通过我的笔被更多人认识。自从干了宣传这行,脑子里就没闲过,在家里还琢磨着稿子的事,想好了,就不由分说地坐在电脑前,没准又熬到深夜…… (向成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