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三余
一个老头牵着家里的马去集市上去卖。他先是用一匹马换了一头奶牛,又用奶牛换了一头奶羊,又用奶羊换了一只肥鹅,又用肥鹅换了一只母鸡,又用母鸡换了一袋烂苹果。两个英国人见状,就忍不住哈哈笑道:“你回家后肯定要挨老婆的一顿暴揍!”老头摇头说:“不。老婆子肯定要夸奖我。”两个英国人遂和老头打赌——倘若老头回家后真象他说的那样,他们将输掉一袋金币。
“啊,我们以后有牛奶喝啦!”
“啊,我们以后有羊奶喝啦。”
“啊,那肥鹅的羽毛肯定很漂亮!”
在老婆子始终坚持的“老头子不会错”的啧啧称道声中,两个英国佬输掉了一袋金币。
安徒生的这个童话,是一家电台在设置的夜话专题热线讨论中,主持人向听众讲述的,躺在被窝里听,参加热线讨论的大都是年轻人,有的从中悟出了两口子过日子“要包容”的道理,有的谈出了人生应“重过程轻结果”的体会,有的则从家庭关系上联想到了“维持会”等等,但却都有意无意地避开了人的“趋利避害”的这一天性。次日,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几个朋友听,大概是因为前头没有冠以安徒生大名的缘故,立马就有人讥笑说:“这个老头真傻!这个老婆子比老头还傻!那两个英国佬比老俩口更傻!”
我无意去评判参加热线讨论的人的观点。我只是纳闷,一个看似荒诞不经的童话,和老头有悖世情常理的做法,前前后后,居然没有一个人肯去直面它,并对此找出一个“合理”的诠释来。一个美仑美奂的童话中所蕴藉的童真式的浪漫,就这样与我们失之交臂,绝尘而去。
是啊,红尘万丈,物欲横流,正所谓“世间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商品社会,当人们为生计为发展把自己当成一台掘进机而不停顿的向社会获得物质财富的时候,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害怕失去,而获取,似乎就不幸地成为了生活的唯一。人,一旦丧失了想象的天空,精神的后花园该是怎样的一片荒芜啊!
感谢安徒生,他笔下所塑造的老两口,这一对清贫而快乐的老顽童,才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
弱者常常叹自己自己被命运所捉弄,而智者如安徒生,他则可以借着这个童话与生活开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据我所知,安徒生这样一个世界级的文学大家,出生在一个鞋匠的家庭,少年清苦,命运多舛,终生未娶。真应了“苦难是天才的学校”那一句老话,面对困厄,安徒生超然物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世情冷暖皆收笔底,留下了如“卖火柴的女孩”等大量粕人传诵的精神薪火。要理解本文开头的童话,和安徒生以此所折射出来的人生智慧,我以为最要紧的,当是从中领悟安徒生澹泊清真,宁静致远的人生态度。这种精神的自由高蹈,又往往与古今往来的圣贤之心相通。禅宗六祖慧能诗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必惹尘埃。”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沧海桑田,白云苍狗,如果把我们的人生象苏东坡所比喻的“寄蜉蝣于天地”般的渺小,那么,且不要说一匹马和一只鸡乃至一袋金币的差别,概而言之,我们个人在这人世间所有的得与失,进与退,高与低,荣与辱,生与死,又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啊。
我们谁也无法回避现实。是的,现代社会物质财富这块“大蛋糕”,是靠市场机制的运行的规则来切割的,但它并没有以此同时用这个规则来切割人们的情感生活。生活赐予人们的情感如快乐,就象阳光撒在人们身上一样均匀;但生活同时又象一面镜子,你对它哭他就哭,你对它笑他就笑。“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做女强人尤其难”那位女明星的“难字经”,我怎么听心上也觉得堵得慌,明摆着的,这不是人家端起架子在做秀嘛。倒是电视剧里的乾隆爷的知听着还顺耳:“原以为做皇帝难,没想到当老百姓比做皇帝更难!”只是这“顺耳”的话听完了,就更觉得没劲。还是读读安徒生吧,一则“老头子不会错”的童话,它使我想起了梵高《向日葵》画面上的那种摄人心魄的亮丽与温暖。瞧瞧,本文开头所提到的那老两口,这会儿正兴致勃勃地数他们袋子里的“金币”呢:这一串,是绵绵的岁月;这一串,是人生的睿智;这一串,是相识相知相爱的绵亘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