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良军
国人有一传统就是讲信用。所谓“信用”,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能够履行跟人约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或不需要提供物资保证,可以按时偿付的。
信用,乃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即“君子以信为本”。在家庭中,孝顺父母,尊重兄长,言语谨慎守信;在社会上,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把忠诚和信用作为待人处世的主导思想;在经商时,遵循“诚实守信,童叟无欺”的经商之道;为官从政,也要做到“敬事而信”。总之,一个人立身社会,要时时、处处、事事讲信用,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他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高尚的人。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信用已慢慢地在不知不觉地流失。买东西,稍不留神就买到了假冒伪劣商品;只要你付出的是50或100元的大钞,收银员一定要“验明正身”才放心收下;人与人之间相处,总是用一种怀疑的态度,时时小心提防,惟恐一不小心上当受骗;工作中,也处处可见到假话、假数字、假政绩……信用的流失,或者说出现了“信用危机”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有专家指出,由“公平”和“正直”所建立起来的“信用”,是目前最需要又是最缺乏的资源。
现实生活中,人们厌恶不公平、欺骗和虚伪,向往公平、正直和真诚,呼唤信用。信用的建立,需要公平、正直、真诚这些人所应有的宝贵品质一点一滴地日积月累。而信用的丧失,则一次失信、一句谎言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