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你咋成了非洲人……”刚刚从塔里木沙漠回来的长庆建设总公司四分司的职工一进基地,满面的黝黑便成了与众不同。就连素以“白面书生”著称的几位行政人员,去了趟四公司工地,回来语言也颇具“行话”,句句不离铺路施工,言语间不时蹦出几个施工标兵的名字。听从工地回来的刘主任和几位职工讲塔里木的筑路故事,里面有艰辛、有欢乐,也有遗憾。
在塔里木盆地,活跃着一支施工队伍,13年未离开沙漠,南疆人牢牢记住了队伍的名字:长庆建设总公司四公司。四公司的施工线有2500公里长,3个项目分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和沙漠边缘的沼泽、荒漠地带,1个工程项目位于维吾尔族人聚居的地方,语言不通,喝口水都要比划半天。S215巴沙段位于沼泽、荒漠地带,地下水位高,盐渍面积大,加宽地带宽窄不一,大型施工设备根本施展不开手脚。S215省道改建地段,共有桥涵50座,平均500米就有一座桥涵,因为处于沼泽边缘,挖下去没几米,桥涵地基很快便成了水坑。再加上南疆地区经济欠发达,4个项目所处地区运力远远满足不了4个项目同时开工需要,职工、聘用工、临时季节工总共不到200人,生产启动、周转金全靠自筹……
怎么办?好强的四公司人迎难而上。为了克服项目分散,协调难度大的困难,他们对各分项目实行法人化管理。在S215改造段的桥涵施工过程中,先采用抛石挤淤,后回填砂砾石,在强度特低的地方做水泥稳定层,以提高地质承载力;整体换填的路段,采用风积沙割断盐渍土的施工方案;加宽路基与老路基填料不同、沉降不同产生的裂缝,技术人员采用挖土质台阶、分层回填、分层碾压等路基加宽工艺,确保工程质量;运力不足,四公司想方设法挤出资金及时给客户兑现运输款,还与地方政府加强沟通协调,出台鼓励措施,让车主愿意为工地服务。巴莎公路改造段其他7家施工单位闻听四公司几个项目质量受到业主好评,集体跑到长庆路段参观学习,职工们心里乐开了花。
刚从新疆下来的一名职工见了人不好意思伸出手,因为一双白手变成了红手,疼得伸不开五指,这次出疆是专门来治手的。在沙漠腹地施工,风沙、酷暑、蚊虫是常客,三个蚊子一盘菜,就着沙子吃饭是常事。5月底的一天下午,一场沙暴铺天盖地而来,正在塔中1号公路施工的职工们无处躲避,瞬间成了“秦俑”,从头到脚扑满了沙子。鞋有几斤重,一张口说话,沙子硌牙。职工们自嘲说,洗了一次沙滩浴。沙漠腹地气温达45℃以上,长时间在高温下作业,不少职工流鼻血,皮肤干裂……可谁也不肯撤下来,实在顶不住了,托人买些药吃吃。G315项目部总工李增辉领着测量人员在盐碱沼泽地里放线,干硬的盐渍土磨破了鞋,大家频繁地买鞋、换鞋,没有一句怨言。齐腰深的芦苇叶时常划破测量人员的手臂,伤痕成了测量员的明显标志。肉体上的苦,职工们挺过来了,可精神上的“痛”,大家都埋在心里。工地离总公司3000多公里,化验员董桂珍夫妻双进沙漠,3岁的孩子让父母照看,每晚临睡前看儿子照片成了必修课。摊铺机手彭威远,妻子在内地分娩,白天他拚命工作,力图忘掉内疚和遗憾。每天晚上,铺完最后一车黑色料后,他爬上最高的沙丘,在时断时续的手机信号中倾诉对妻子的思念。
记者问几位轮休的出疆职工内心感受,几人众口一词,在沙漠里修通了路,再苦再累也值得。
本报记者 赵阳 通讯员 刘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