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一口四川普通话的李映寿个子不高,一双不大的眼睛整日笑眯眯地,好像心里从来就没啥愁事。他平日里全然没有个工段长的样儿,别人也从没把他当个啥“官”。可说来也怪,在精铸工段,甚至在陕飞集团整个锻铸厂,他都有很好的口碑,工作中大家也蛮服他的。
说真的,长年累月和沙子、蜡、铁块、硫酸、涂料打交道,挺让人心烦地。而加工一项运八飞机精铸件,需要蜡模、涂料、溶化、热处理四个班组互相配合,经过11道工序才能完成,协调、协作工作稍不到位,废品就是一大堆。要把四个班组30号人拢在一块儿,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这对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老转”李映寿来说,似乎也难了点。但他1973年进厂后一直搞锻铸,锻铸上的事还真难不倒他。他管理工段也自有其招儿:“只有把班长管好了,才能把班组管好”,“只有自己做好了,才能要求别人做好”。所以在工作中就少了指手划脚,命令吩咐,多了身体力行,模范带头。就说7月初的那几天吧,精铸工段接到一项急活——精铸运八18批某项零件两组4件。可干了几次老是跑火,零件难以成形。急得他找来技术员、生产工人,现场召开质量分析会,查问题,找原因,商讨解决办法,又亲自上手操作,很快就攻破了难关。
技术员王燕说,李师傅一直都是这样,哪里有问题他就出现在哪里,哪里任务重他就干在哪里。有一次,我们到处找不到他,后来是从炉子里把他找出来的。原来他看到炉子坏了,“高新工程”研制任务又这么重,等不得呀!就自己爬到又热又黑的炉子里干了起来。
第一个上班,先关水泵,再查看溶化班浇注情况;哪项任务没完成,晚上就睡不踏实,说啥也得到工段去看看,是李映寿多年来的习惯。掰起手指头算算,再干不到几年就要退休了,可这习惯就是改不掉,而且他也不想改掉。他是有二十几年党龄的老党员了,他说只要对得起组织,对得起工厂,心里比啥都安稳。 ■刘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