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官员“作为”种种

2023年10月16日

□文/李云青

官员做事,从时段看,可分——

前作为。前:瞻前,事前。一个地区,经济,政治,文化……有很多事要做,先做哪些?所谓“前作为”,是指先做那些——事故多发区、群情导火点、危险地带、热点区域、隐患场所、敏感问题……中的事。“前作为”是官员高瞻远瞩,超前意识,主动积极的“作为”,能收到“防患于未然”的社会效益。“前作为”的事,怎样发现?最好的办法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长治市委书记——吕日周,不到两年,全市146个乡镇,深入了135个。在原平当县委书记时,全县600多个村子,都跑到了。在山西雁北,每年至少有200天泡在基层,最多一年下乡320天。吕日周如此“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做了很多“前作为”的工作,获得了“改革书记”的称号。我们的官员,如果都在“前作为”的航道上,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就万事如意、国泰民安了。

中作为。这种作为的场地在“会海”,工作基调是“上传下达”,用会议贯彻会议,用文件传达文件,用讲话学说讲话,把本地区变成上级政策的“中转站”,官员成了“留声机”,没有革新和创举。“中作为”的领导,也曾到祖国各地参观学习,甚至远渡重洋取经.探宝.然而,他们只会模仿,只能学步,没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根据本地实际开创性地工作。这使人想起改革初期的小冈庄,大邱庄,华西村,特别是温州的“民营经济”,同是在大政策的指导下,却走出了“自己的路”。说句难听的话,中国“大群人”的幸福,靠“中作为”的领导,希望不大,他们(并非所有的人)把时下的岗位,当作升官发财的跳板,而非为人民服务的所在,这只要看看改革这多年,官民比较,谁先富了,就可证明。

后作为。自觉也好,不自觉也好,“后作为”已经是官员们活跃的舞台了,这在近年各地的“事故发生地”,尤为明显。每当出了事故,上下官员,火速开会,组成专门小组,赶赴事故现场,亲自调查研究,颁发各种号令……表面看,多动人的“官民亲和图”。然而,想当初,各地官员,都各司其职,都各负其责,社会生活,井然有序,官员们怎会有“运动式”的“后作为”?人们开始算帐,每次“后作为”所损耗的人、财、物力,是个多大的数字?!这个数字,放在“前作为”上,用得了吗?只是,“后作为”——有声势,出新闻,有头有脸的“官员”,报纸上有字儿,电视中有影儿,电台里有声儿,未必不是另眼中的“业绩”。

不作为。说官员不作为,有人翻脸,经典的赞歌不是“百忙之中”“日理万机”吗?然而,说官员“作为”,群众认可吗?不妨把《述职报告》贴在“政务公示栏”里(而非过去那样,关起门来,念给一个战壕的大小官人,就通过了),让群众评说,诸如:超前的设施,脱群的建筑,浮夸的数字,露脸的工程,盖了多少厂房,引进多少资金,签了多少合同,上了多少项目……这些,都是官员的“作为”?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吗?实践告诫人们,不是“科学、民主”的决策,未经“权力机关”的通过,特别是——群众不认可,官员们(自己)看好的“作为”,都不算数。不妨听听群众希望的官员作为——工人失业人数大大减少了,农民实际收入(而非“人均”)大大增加了,老百姓办事不送礼了,干部们不闯户逼钱了,贪官污吏没有了,黑恶势力绝根儿了,路不拾遗了,夜不闭户了……总之,官员是否“作为”,不是官说了算,而是民说了算。特别是地方报纸每天张扬的那些“政绩”,都还少一个——程序——群众最后认定。

上述官员“作为”,各占多大比例?能说明什么问题?想想。

上篇:没有了
下篇:由金大中总统道歉想到的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2-08/07/318639.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