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丹
优质的生源是学校确保教学质量、提高升学率、树立社会声誉的保证。因此,各种各类学校历来都非常重视生源的质量,尤其是近年来学校不断扩招,争夺生源大战愈演愈烈,充满着火药味儿。时下又值炎夏,一年一度生源争夺的狼烟又起。
生源争夺招式多
每到招生季节,各类学校都会派出强大的招生队伍,、在各种媒体上发布招生广告,或把招生材料张贴到有关学校,详细介绍本校办学规模,办学优势和招生政策。为了招到足够的新生,尤其是高分考生,不少学校使出了高招,真可谓歪的、邪的、损的都用上了。
录取通知书满天飞。有关学校通过非正常手段从一些中学弄来毕业生名单,然后采取“天女散花”的办法,通过邮局按学生家庭地址给每位毕业生寄去一份录取通知书,尤其是瞄准农村的中学毕业生。根本不管毕业生是否参加升学考试,考试成绩如何。也不管毕业生是否报考本校,只求有学生来读,能收到学费便可,一个中学毕业生一个夏季收到数十封录取通知书是常事。当然,这些乱发、滥发通知书的学校不是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也不是国家经营管理的正规学校,而大多是职业技术教育类的学校及民办学校。
提前招生抢生源。提前招生是国家为确保一些特殊院校生源所采取的一项特殊政策,如军事警察学校、农林水利学校。但是,近年来,不少不具备提前招生资格的学校为了抢到生源,根本不按学校档次的招生顺序,而是早早地取得考生的档案,提前发放录取通知书。有的学校还通过手脚从教育主管部门获得特权,规定本校的优秀初中毕业生只能报考本校的高中部,并根据毕业生平时的成绩或初三统考的成绩,提前和优秀学生签订了“协议”,只要在本校高中就读,不用参加中考。有的更绝,初三刚毕业,提前招生的高一班级便开班了,断了毕业生的退路。
虚假承诺骗学生。有些学校在招生简章和录取通知书上明确承诺:国家承认学历,毕业生包分配或安排工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享受奖学金制度等等。在国家教育不断转轨,毕业生自主择业逐渐成为大趋势的今天,“毕业包分配”的诱惑力是很大的,很容易使那些没有什么社会背景,找工作难的考生及其家长上当受骗。到毕业时,学校的“毕业分配”仅仅是推荐入厂打工而已。
亦喜亦忧生源战
生源争夺战使优秀毕业生成为各类学校追逐的对象,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个福音。同时,也促进各校加快软硬件设施建设,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以吸引更多的优秀毕业生前来就读。从这些方面来看,生源争夺没有什么不好。
但是,大量不正当竞争、违规的操作,甚至是违法的操作,严重地扰乱了全社会的招生秩序,使人忧心忡忡。对于毕业生来说,他们自主择校的权利受到了侵犯。要知道,毕业升学,招生录取可不是小事,对处于人生转折阶段的毕业生,差之毫厘,便会失之千里。那些学生在受骗上当之后,会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学习呢?以后又会以怎样的心态“回报”社会呢?
对于学校来说,生源争夺造成了校际之间的不平衡,拉大了学校间的基础差距,形成两极分化,优者愈优,差者愈差。优秀的学校吸引了大量的优秀生,大量的优质生源又保证了教学质量,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而各方面条件较差的普通学校由于只能招到较差的学生而陷入恶性循环。
生源之战需规范
混乱的招生秩序是国家人才培养体系的肿瘤,它造成的危害是人所共知的。因此,如何规范学校招生,避免招生大战中的种种不正之风,让学生自主择校的权利落到实处,是摆在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面前的一大课题。笔者认为,应做到“三关”齐下,对生源争夺加以规范。
主管部门要把好审核关。各级教育部门作为学校工作的主管部门,有权有责对学校招生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事先应对学校招生广告、招生简章、宣传资料、招生承诺、提前招生等进行审核,经过确认没有虚假的成份后,才能对外宣传。
传播媒体要把好质量关。各种报刊、电台、电视台是学校招生广告,宣传资料的传播媒体,真实的宣传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更好地选择学校,而虚假的宣传则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对社会危害极大。因此,各种传媒一定要严格把好广告宣传的真实性,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无视行规,对虚假的宣传网开一面。
工商部门要把好监督关。工商部门作为质量的监督部门,要对招生宣传真实性这种特殊的质量问题进行监督,要运用《广告法》来对乱发虚假广告的学校进行查处,还应依法对传播虚假广告的媒体进行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