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青藏线上来,了解一下藏族同胞如今的生活,是我的愿望。
7月25日,依然是一个大好的天气。高原上的太阳极灿烂,风虽然有些冷但却清新。我没有再上工点去,一个人在沱沱河的街市上胡浪。沱沱河过去并没有街,随着青藏铁路的开工建设,几个工程局在这里设立了施工指挥部,青藏公路两边哗啦啦出现了许多店铺,于是,一个街市就形成了。
太阳已经老高,我无意逛这样的街市,一个人顺着一条向西去的土路走。在铁一局指挥部后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泥房。一个挺大的院落,没有门,但砖门垛上挂着的一块牌子上竖写着两行字,一行是“唐古拉山乡卫生院”,另一行字是藏文,我不认识。“门”里一只肥大的黑狗抬了头向我张望。这时,一个挺结实的红脸的壮汉走了出来。我上前搭讪,说了一句刚学的“扎西德勒”,那汉子挺高兴,也说了一句“扎西德勒”并加了一句“欢迎你”。我心里一乐,他说的是汉语,交流不成问题。
汉子告诉我,他的汉语名叫“本本”,说着从衣服中摸出了他的身份证,我赶紧递上了我的名片,我们就算认识了。
本本是唐古拉山乡政府的文化干事。他说他们乡上的干部现在都在家里上班,因为修铁路、修公路,乡政府的房子租给武警工程部队当指挥部了。我说想上他家里看看,他挺高兴。
在“乡卫生院”的后面,一处低矮的土房就是本本的家,本本说这是临时房。推开门,屋子里的空间也不大,中间是一个挺大的铁炉子,炉子上坐着一个烧奶茶的大铝壶。屋子的一角是一个大床,床上的棉被叠成了长条型,摞起来占了半个床。屋子的另一角是大沙发,沙发上铺的是电影上见的那种藏式的垫子。
我一落座,女主人从外面进来,说了一句什么,我没听懂。她的脸比本本更本色,是那种高原色的,衣着是藏式的。她递给我一个杯子,本本说:“请喝,这是酥油茶。喝了可以减轻高原反应。”我喝了一口,味道怪怪的。女主人过来添茶。我又喝,她又添。我再喝,她再添。我只好不喝了。
本本和我聊天。他44岁,再干一年就可以退休了。他的工作是给牧民放电影,他已经工作25年了,是民政部评的“全国优秀放映员”,过去骑马,现在开车,最远的牧民点离乡政府有300公里,最近的也有60公里。可是,他已经有七、八年没有放电影了,机子旧了,市里又没有过去的那种窄片子,乡上买不起新的放映机。他很苦恼,也很无奈。
本本有5个孩子,他的月工资是1800元,在乡政府,他家的经济状况是比较差的。过去家里有牛、有羊、有草场,1985年大雪灾,全没有了。本本说他现在还是想放电影。
本本所在的唐古拉山乡是全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乡,全乡有2000多一点的人口,牧民的日子都还过得去。乡上还有几个汉族干部,他们相处得都挺好。 本报记者 严天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