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宝光
不少人以为,渴了就喝水,这有什么学问?其实,喝水不单是为了解渴,主要是为了维持机体生理的需要。如何掌握喝水的时间、数量、选择良好的水质和水温,还是有许多学问的。
一、要喝新鲜开水,不喝生水。要喝清鲜开水,是因为它不但无菌,而且还含有机体所需要的多种矿物质。经过反复煮沸的“陈”开水,虽然也干净、无菌,但却“煮”掉了人体所需要的矿物质;长时间煮沸的蒸锅水(甑脚水),则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某些微量元素及亚硝酸盐,因此不宜饮用。至于生水,不仅含有大量的致病菌,能传染疾病。而且不易被人体吸收。
二、空腹喝水好。夏天或劳动后出汗过需尽快补充水分,最好在饭前一小时少量多次饮水。一次200~300毫升,隔十分钟一次。因为空腹喝下的水,在胃内只停留两三分钟,很快进入小肠,再被吸收入血液,一小时左右就可以输送给全身的组织细胞。由于体内水分达到平衡,吃饭时就可以保证分泌充足的消化液,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日本一些学者主张早饭前喝一杯开水。这是因为睡眠时的不显性出汗和分泌尿液,丧失了不少水分,起床后虽无渴感,但体内仍会因缺水而血液粘稠,血管细小。一杯水可降低血液浓度,使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对降低血压、预防脑溢血和心肌梗塞都有好处。
三、开水宜温,不宜过凉。炎夏有人喜欢痛饮凉水,以为越凉越好。殊不知,太凉的水骤然进入胃肠道,会引起局部血管收缩,容易发生腹痛、腹泻。而喝温开水能较快地渗透到粘膜组织中,既能迅速解渴,又不会引起胃肠不适。
四、切勿暴饮。暴饮会加重胃肠负担,使胃液稀释,既降低了胃酸的杀菌作用,又会障碍对食物的消化;胃内水量过多、重量过大,还容易得胃下垂;心脏病人暴饮,会因心负担过重而诱发心衰。
五、吃饭时少饮水。吃饭时喝少量的汤是有益的,但边吃边喝,用水送饭,或吃“水泡饭”,必然影响消化液的分泌,导致消化不良。
六、淡水不解渴。人体排出的汗里,有许多种维生素及电解质,伴随着汗液而丧失,其中氯化钠(食盐)损失最多。如果大量出汗后光喝不加盐的淡水,那么进入体内的水分不但不能保留在细胞内,反而更容易随汗液或尿排出体外,结果是越喝越渴,有时会引起心慌、乏力等低钠症状。所以最好在开水里放少量食盐,以便快速地补充丢失的盐分,达到消暑解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