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阳县蜀河中学座落于汉水之滨的蜀河镇,倚绵绵秦岭巴山,傍滔滔汉江蜀水,校内古柏参天,环境优雅,是一所占地面积15亩,有3栋教学楼、4栋教工学生住宅楼、18个教学班、1300余名学生的中学,服务于旬阳东区8个乡镇、9所初中、14万人民。
过去的蜀中,虽经多年筚路蓝缕地开拓,校容、校貌有所改观,但依然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学校地处古庙旧址,两水交汇,三面临崖,面积狭小,难以扩展。老师学生办公、学习、住宿条件非常差。学校理、化、生实验器材极度老化,图书资料严重短缺,音、体、美教学设备近乎空白。生源质量是中等偏下,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不信东风唤不回。蜀中人面对重重困难,硬是用其特有的吃苦耐劳与敬业精神,短短五年完成了令人惊异的历史三大步,为蜀中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97年,高考达省线13人,位居全区普通中学之首,初战告捷。1999年高考64人过省线,再夺全区普通中学高考桂冠。2002年,306名学生参加高考,达大专线以上共280人,其中达省线64人,连续六年稳坐全区普通高中头把交椅的同时,甩掉4所重点中学。已连续五年被安康地委、行署授予“高中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1999年又被省教工会命名为“省级文明校园”。1999年10月安康行署在蜀河中学主持召开了全区高中教育现场会。安康地区教育局发出了学习蜀河中学“吃苦、团结、敢拼、巧教”的蜀中精神号召,蜀河中学成为安康地区普教战线上的一面红旗。
蜀中在安康地区普通中学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是因为学校坚持“育人为宗旨、质量为根本、管理作突破口”的办学思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校风、班风、教风、学风、考风“五风齐抓”,以“苦读三载东区子弟成才在五指柏下,奋战五年蜀河中学崛起于汉水之滨”为口号,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近年来,学校抓住改革开放和地方经济腾飞的大好机遇,“以管理求质量,以质量促发展”,坚持德育为首,强化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立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德育工作机构,使育人目标落到实处,狠抓教学质量,层层签订质量目标责任书,实行质量承诺,以教研教改推动教学效益提高;开展教学比武活动,启动了“蜀河中学铸造名师十大工程”;落实管理常规,仅近两年来就出台了20余项管理制度,使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行为举指均有章可循,力求实现学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不断优化育人环境,三年来共投资300余万元用于扩建校舍,添置教学服务设施和美化校园环境。
蜀中人共同拥有着一种独有的办学精神。这就是:领导苦干、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用一个好班子,带领一只好队伍,培养一批好学生。
以校长吴自成同志为首的校领导班子身体力行,带头苦干,为全校师生做出榜样。蜀中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传统,就是校领导不离教学第一线,中层领导分头把关,要求老师做到的,领导首先做到,要求教师不做的,领导首先不做。学校领导与普通职工在质量考核评比奖惩上一把尺子量到底。正是这种率先垂范,身先士卒的领导作风鼓舞了全校师生,营造了团结、上进的工作氛围。
蜀中教师几乎是清一色的农家子弟,他们都深知农家孩子读书不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奉献意识,在全校职工中牢牢树起。他们在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抛洒汗水和热血。教学上,新教师一炮打响,老教师连创辉煌。为了促山乡儿女跳龙门,率农家子弟奔前程,蜀中的教师甘做蜡烛,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蜀中农家子弟的光辉前程。
蜀中的学生质朴无华,有着山区孩子特有的吃苦精神。“走出山坳,冲出蜀河,走出陕西,奔向全国”是学校师长和父母为他们制定的学习目标。为了这个目标,很多学生一领棉袄穿一冬,一件衬衣穿一夏,一日三餐吃干粮,带着疾病坚持学习。蜀中的学生在学习上普遍有一种“拼命三郎”的精神。
展望未来,蜀中人有更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未来五年力争通过提高质量、强化管理、加大投入,把学校办成省级标准化高中。
本报安康记者站 张春生 唐登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