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全国都来西安“挖”人才

2023年10月14日

不论何时,只要打开西安的招聘网站、翻开报纸招聘专版,外地企事业单位的招聘广告总会占据一定版面。西安似乎成了国内人才“基地”,只要别人有需求,就会来这里大“挖”一把。

笔者近日随意找了两份本地主流报纸的招聘专版,据粗略统计,共有外地招聘信息11条,招聘单位涉及旅游、媒体、酒店、通讯、电子、电器、食品饮料等多个行业,招聘单位来自青岛、宁波、广州、中山、成都、杭州等地。而据资料,一些外地省市政府、人才市场还会“打包”来个集体大扫荡:上海人才市场经常组织当地企业来我市集体招聘,其中一次共有18个单位参加,提供职位近700个,IT、国际金融、新材料、机电、石油化工、教育等专业的优秀人才都成为上海用人单位竞相争夺的对象。浙江省去年底曾组织全省11个市、64个县、546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到陕招聘9300多个岗位,计划引进580多名学科带头人、优秀企业家、校长、大学教授、高级工程师等。我省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陈德铭近日也坦陈,他在江苏任职期间,曾多次来陕挖人才,每年有100多位西安各高校毕业的本科以上的优秀人才流向苏州。据有关部门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部地区人才流出量是流入量的两倍以上,特别是中青年骨干人才大量外流。

外地人为何青睐西安人才?

外地单位为何会选中西安作为其招聘的主要城市呢,我们来看看近期在我市招聘的几家单位是怎么说的。

杭州宋城集团是一家旅游投资集团,负责招聘工作的一位女士介绍说:“西安是一个旅游大市,旅游业人才济济,我们在这里应该能招到满意的人才。”

青岛朗讯公司人士表示:“西安交大、理工大等高校都有通信专业,西安这方面的人才比较集中。我们公司已在西安招聘过两次了,效果非常好,这是第三次前来招聘。”宁波向阳电讯实业公司一位男士说:“我们公司去年、前年都来西安招聘过,比较成功。招来的人无论工作水平还是工作态度都比较出色,而且不会漫天要价,西安人才素质较高、人才结构也比较合理。”

青岛市《半岛都市报》近日又选择在《中国青年报》和本地一家报纸打出招聘广告,“西安报业人才比较丰富,所以除在全国范围内招聘外,我们还专门在西安打了招聘广告。”

西安的确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市共有34所高校,在校大学生25万人,并拥有142家科研院所、121个重点试验室。许多外地来陕工作的企业界人士对西安人才优势深有感触,一家保险公司西安分公司的总经理是北京人,他来西安一段时间后感叹说:“西安真是人才济济,我们公司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展示舞台。”一位外国朋友也分析说:“西安同北京、上海一样拥有众多人才,但西安人更具吃苦耐劳精神,对工资也不会太挑剔,我会建议我的朋友首先来西安投资。”

人才外流为哪般?

对一个单位、一个城市来说,人才流出可谓是“失”,但对个人而言却是“得”,正是这个原因使得西安人才大量外流。首先个人工资水平能有较大幅度提升。据了解,目前深圳、上海、北京、广州等东部城市工资水平约高于西安一至三倍,例如媒体业西安工资水平目前约为1000元至4000元之间,而上述城市至少在5000元以上;某政府监管机构西安工资水平平均为3000元,上述城市则是其两倍多;金融、保险、电子、通信等需要高级人才的行业情况也都大致相同,有的甚至更高。

其次,东部城市整体经济水平较高,因此其城市基础设施、生存条件都要优于西安。东部城市所能提供的创业环境及人才受重视程度也普遍比西安强。

另外,西安市不少企事业单位仍然沿袭着老一套的用人机制,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用钱买官等现象屡见不鲜,缺乏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一些人才得不到重用,甚至受到挤压,最后只好选择“走出潼关、另谋发展”之路。

面对人才东流现象,有关专家认为:人才东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为应对入世后的挑战,东部及沿海发达地区争夺人才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人才会在更大范围内按市场化规则流动,未来几年内肯定还会有大量人才走出西部。 (李秋岭)

上篇:没有了
下篇:有感于海尔的“80/20原则”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2-09/26/307367.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