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肃清
苦苦挣扎——这就是当今纯文学刊物的现状。除了少有的几家大牌刊物,像《收获》、《当代》、《人民文学》、《十月》等,日子过得还算财大气粗外,其它大部分纯文学期刊的发行都处于难堪的局面——几千份!让人难以启齿的数字。
为了生存,这些刊物只好以收费的形式发一些报告文学(其实并非报告文学,叫调查报告或通讯之类较合适),以此来养刊物,养刊物上的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或者说养着中国的作家。如果没有像《山东文学》、《福建文学》、《当代人》、《飞天》、《广西文学》等等各省作协、文联办的这些刊物,还会有多少作家?像《收获》等少数几家名气大的刊物,是容不下中国庞大的作家队伍的。做一个设想,如果像上述各省市的纯文学刊物都倒闭了,这无疑是端了作家们的饭碗,他们中的许多大概会改行吆喝别的了。而目前这种现状已经或正在出现,被称为四小名旦之一的《萌芽》,还有《春风》、《青年作家》等等一大批纯文学刊物,如今都已经变成了杂志,开始发热点新闻、离奇故事并配有漂亮的少男少女脸蛋儿。《湖南文学》也已经改为《母语》杂志了,还有一些报纸的文学副刊都已经取消,特别是在南方,比如四川,纯文学副刊几乎是全军复灭,据说这是一种改革,吸引得其它省份的报人纷纷而至参观学习。可以预料,这种大变革还会继续进行下去。
作家们的创作空间日见狭窄,文学处于一种惶惑状态,作家们写什么呢?有一种观点,文学刊物的倒闭,可以促使作家们提高创作质量,逼着他们在《收获》、《当代》等这样的大刊上发表,固然有一些道理。但是,质量和数量是矛盾的统一,没有数量就无疑会影响质量,文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作家,刊物是作家们的学校,众多的学校倒闭了,他们也只有一个路子——失学。
这便造就出了文学的丐帮。
一般说来,在十年、二十年中,就只有那么几十个作家驰骋文坛,而大部分作家则为一般的文学者,他们无法与大家名家抗衡。大量刊物和文学副刊的倒闭,使得他们弃笔从戎弃笔从商什么的则是一种必然。就目前文学刊物和报纸副刊倒闭转刊的现状,文学的丐帮即将要出现,这并非危言纵听。
而另一个方面,仍然固守的纯文学刊物,已经是丐帮了,他们靠拉赞助、靠收版面费发报告文学之类的东西“以刊养刊”,实际上就是要饭过日子。
但目前还存在一个奇怪的现象,尽管是发行几千份的纯文学刊物,仍然受到作家们的青睐,他们把在这些刊物上发稿,看作是一种档次和身份,编辑部作家们的文稿堆积。好多被评上各种奖励的作品、产生轰动从而改编为电影电视剧的作品,也大都是首发于这些刊物。这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标明了纯文学刊物的价值。
它们需要存在,尽管是要着饭存在。
市场经济以效益为左右,肯定还会不断有一些纯文学刊物要么倒闭,要么改头换面发热点新闻、传奇故事之类。除此之外还有第三条路,那就是当文学的丐帮,固守清贫。目前的现状是,各种各类报刊热闹非凡,纯文学却冷冷清清,怎么看待她?看待她的感觉是什么?像辛弃疾的词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佛教的哲学说: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现在发行几千份的纯文学刊物——文学的丐帮,只要还能挺得下去,苦下去,那么剩下的纯文学刊物越少,就越是它们的幸运,肯定会有那么开始吃得香的一天,因为社会生活需要文学的存在。
纯文学刊物肯定要存在下去。
套用一句话: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尚未倒闭的、尚未转刊的文学的丐帮们联合起来,别趴下!到老百姓吃饱喝足了、小康了、开始追求高层次精神生活了,也便是纯文学繁荣发展的时候了。然后有可能,曾纷纷转为杂志类的刊物又要向后转。
文学的丐帮,是文学的幸运,还是文学的悲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