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杨凌农高会已闭幕好几天了,但笔者仍忘不掉会上的一幕幕情景。来自蓝田县的李连娃一改去年上会时的寒酸样,上着西装,脚蹬皮鞋,怀抱两棵红地球葡萄树苗。去年,他会上淘金,一下子增收了4000多元,今年,李连娃出钱雇车,拉来21个乡党,还给每人买了张实用技术馆门票,说是要让乡党们共同致富。和李连娃一样,5天会期有146万全国各地农民奔会而来,岂止是农民,企业也将农高会视做一座桥梁,通过它支撑企业和科技、企业和农民、农民与科技、科技与市场的结合点。
渭南的设施农业尝够了农高会的甜头,渭南市农发办等政府部门连续三年以农高会为契机,和科研单位广交朋友,专家教授现场支招,下乡蹲点,渭南的白水苹果、韩城花椒出口到了美国以及欧洲地区。西安的闻天集团老总说起农高会来更是喜不自禁,3天收进4.3亿元,以前想都不敢想。他们的高科技农产品在农高会前尚属“养在深闺无人识”,在会上一亮相,立刻成为亮点。企业和市场在农高会上找到了“结合点”,科技和农民的集中“相识”,则是农高会上另一亮点。忘不了中富公司培训教室门前的拥挤,农民渴求科技的执着精神让人感动。乾县的几位农民凌晨4点租车来杨凌听百名专家现场咨询,因中间堵车,9时多才到现场,农民们一口气将自家果树培育中遇到的难题一一道出,专家们细致的解答令农民们心悦诚服,一位农民听说自家苹果树“缺钙”,忙不迭拿出纸笔详细记录“治疗”要点,这位农民告诉笔者,平时也有专家送科技下乡,但并不是每次都对路,百名专家集中讲解,满足了绝大多数人的需求。笔者在会上还看到了一个颇为奇特的现象,一个老农赶着牛车进入会场,原来他的牛病了,老农来找专家现场诊治。
农民是朴实的,而本届农高会不仅满足了农民们的实际需要,而且在更深层次上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根本上实现“小康”战略吹响了号角。
中国的农民会上找真经,白皮肤、高鼻梁的老外亦来会上淘金,科技是无国界的,第九届农高会,国际化的程度不断提高。美国胖龙、泰国正大等公司推出了自己的产品,在农高会上和中国企业交流。农高会“高、专、新”的特点令人们眼界大开。第九届农高会为企业、农民、科技、市场架起了一座桥梁,从第九届农高会参展情况,论坛档次、科技成果成交情况和参展人数看都明显好于往届。大会共签订合同与协议1814项,成交额196.1亿元。举办了7个专题9场次农业高科技论坛演讲,听众达6000多人次,接受咨询和培训的群众近10万人次。企业家们在会上找到了科技与贸易合作伙伴,4场集中签约,共促成项目洽谈、技术成果及产品交易总额96亿元,和前几届相比,是一大进步。
从1994年至今,中国杨凌农高会已成功地举办了九届,参会人数从第一届的37万人增至第九届的146万,农高会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并以其鲜明的特色和广泛的影响力跻身于全国四大科技展会之一。据统计,九届来,累计有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以及美国、法国、日本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3700多家涉农企业、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和中介机构参展,有626万余客商和群众参展参会。项目投资与技术和产品交易额累计超过436亿元,实用技术讲座培训和咨询人数超过27万人次。农高会成为一座真正连通四方的桥梁。 本报记者 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