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陕西工人报转载的《这里的大企业和企业家为什么这么多》一文,着实令人思绪万端,看看青岛,再瞧瞧咱西安,不禁有一番感慨涌了出来。目前我们西安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共749户,2002年1—10月完成工业总产值538.76亿元,同比增长18.31%;完成利润14.94亿元,同比增长34.47%;完成税金20.87亿元,同比增长17.38%;按照省上2006年要完成GDP3000亿元的总体目标,西安市2006年要完成GDP1400亿元,年均递增14%,占全省比重的47%。西安市编制的振兴西安工业计划就明确提出工业的递增速度要高于全省和全市的平均递增速度,年均达15%或更多,实现工业总产值1870亿元,增加值为560亿元,占到全市GDP40%以上。然而,我们却没有几个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企业。过去曾在全国风靡一时的“太阳锅巴”曾经是西安人的骄傲,是“西安制造”的杰出代表,可惜好景不再。如今的
“利君沙”成为“西安制造”的又一成功典范,但是也只是一艘没有编队的独舰,没有属于自己的航母。
面对WTO的挑战和机遇,面对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怎么办?振兴西安工业,提高全市工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要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形成对西安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大公司,培育壮大带动性强的工业主导产品,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五年内翻一番的目标,将对建设西部经济强市形成重要支撑,是促进旅游、商贸快速发展的基础,是增加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牌的关键,也是扩大城市就业的重要途径。
具体讲就是要统一对振兴西安工业的认识,加大对工业的投入。没有工业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实现,对现有的医药工业、电子工业、啤酒工业等几大支柱产业进行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形成西安工业自有的特色,建成我们自己的工业航母,依靠工业的拉动来确保全市GDP的完成;加大国有企业的改制的力度,按照改组要体现“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规模,把企业做大做强,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通过资本多元化重组企业,不但可以解决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而且还能对现有的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寻找适销对路的产品,在引进资金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引进世界先进的实用技术来武装企业,以达到迅速提升企业产品的水平档次的目的;建立培训机制,积极提高广大员工的综合素质,发挥工人的才智,依靠广大工人全心全意办好企业;还要在优化发展环境、搞好招商引资、引智上加大力度。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口号。以两个开发区为依托,引进一大批世界上大的跨国集团,把企业和人才引进来,发挥好他们的作用。通过这些途径和办法来对西安的工业进行改造、提升,努力把西安的现代制造业搞上去,把“西安制造”这个品牌打出去。
(白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