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 2月11日上午10时10分,来自重庆万州区的何正全正在重庆江北长途汽车站出站口候车。
这是52岁的何正全第一次进城打工。他的对面,是重庆市劳动力市场。
“我不去那儿。”何正全十分坚决地说。
“不去不去,不能去!”来自四川省邻水县的姜先生随声附和。他在重庆打工已经有3年,换了不少地方,但从来不进任何职业介绍所。
何正全说,出来前,在城里打工的老乡说过,不能去那些地方。他一出长途车站,就被五六个职业介绍所的人围住了,乱哄哄的阵势把他吓了一跳,好不容易才逃出来。虽然从没进城打过工,但何正全已经听说过很多求职被骗的故事。对职介所,他从心理上就避而远之。
记者走访多家职介所发现,绝大多数职介所提供的用工信息都极其简略,一般都是一句话:某单位需要某类人。如果要见面,对不起,先交钱。这种未成功先付钱的做法,给以职介名义的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加深了民工的不信任感。
一些合法经营的职介机构,成为这种“信任危机”的牺牲者。2月11日,记者在重庆市江北区劳务市场看到,偌大的办公中心里只有寥寥几人。市场副主任曾梦旎说,每天来这儿的不足百人,而且大部分是本地下岗、失业人员,民工很少。她说,重庆市劳动力市场已于去年底实现全市联网,每天滚动播出招工信息。信息绝对真实,对民工寻找打工机会很有帮助。
重庆市劳动力市场一位负责人说,全市劳动力市场仍然供大于求,在节后民工进城高峰期内,求职更为困难。近几天,这个市场求职成功率只有30%左右。他说,正规的职业介绍机构,都会敦促用工单位和民工签订用工合同,使双方权益,尤其是民工权益得到合法保护。 ■张春华 张圣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