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下岗和失业,对任何人来讲,都绝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因为毕竟它使个人的事业发展和家庭的生活境遇面临新的压力。同时,也要看到它蕴含的新的人生机遇。现实生活中大量的事例告诉我们,面对下岗,只要正确对待,广开思路,就能够打开一片新天地。
第一,就业观念要转变。在计划经济时代,实行的是“大锅饭”、“铁饭碗”,人们往往一次就业定终身,人员很少流动,也很难流动。于是,人们就往往把流动看成是不太正常的事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要从不赚钱的地方向赚钱的地方流,从低效益的地方向高效益的地方流。资本要流动,必然使得人员跟着相应流动。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流动就业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在流动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可以拓宽新的生存发展空间。那种认为只有端着“铁饭碗”才算就业的旧观念要摒弃。要树立这样一种新观念:凡是通过自己合法劳动获取报酬的,都应算就业。有的下岗职工说得好,虽然不能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但凭自己本事哪儿都能吃饭。
第二,掌握本领是关键。要想一辈子到哪儿都有饭吃,就要具备适应市场变化和新的职业要求的能力。在新旧体制转换、经济结构调整时期,就业竞争很激烈,以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更高。例如,现在有些用人单位提出了这样的条件:当司机要兼外联,当电工要有驾照,当秘书要懂外语,这反映出社会的发展进步对劳动力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有事没人干”,这句话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有些岗位人们不想去干;二是有些岗位要求高,去了干不了。这就需要下岗职工不仅要转变观念,调整心态,更要奋发努力,刻苦学习,迅速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寻业难,难在无一技之长。俗话说得好:艺多不压身。多一门技能,就多一种选择,多一条出路。无论是在职职工还是下岗职工,都应有危机感,有进取心,在学习和工作中努力提高职业技能和知识水平,以适应竞争上岗的新趋势。
第三,辛勤创业是出路。劳动创造历史、创造财富,创造着我们的幸福生活。无论做什么工作,辛勤劳动都是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据有关部门统计,1998年至2002年上半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累计有2600多万人,其中实现再就业的有1700多万人。在再就业的过程中,许多下岗职工谋求新的发展机遇,磨炼了自强自立的品格,扩大了眼界,增长了本领,有的成为新单位的技术骨干,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岗位,涌现出一大批成功者。例如在温州,最富裕的一些个体户,不少人是下岗职工,他们放下架子,不怕苦累,有的从摆饭摊做起,有的从开出租车起步,有的从做小工开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使再就业变成创业。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它令人信服地告诉人们,只要转变观念,善于钻研,肯于吃苦,就能变失业压力为创业动力,就能改变自己的生活境遇,成就新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