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目标管理 谱写世纪新篇
地处延安市安塞、子长、志丹三县境内的安塞油田,勘探面积约一万平方公里,梁峁交错,沟壑纵横,是全国著名特低渗透油田,被人们戏称为“磨刀石”。长庆油田公司第一采油厂的全体职工,以顽强拼搏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经过二十个春秋和风雨历程的艰苦创业,就是在这块被戏称为光秃秃的“磨刀石”上,依靠严格科学的管理和科技创新,闯出一条年产原油173万吨和日产原油5000吨的高产高效之路。
2000年,在厂长李逵及其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为了更稳、更快的起步和发展,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即2001年当年建产50万吨,产量目标140万吨;2002年建产55万吨,产量目标173万吨;2003年建产45万吨,产量目标180-200万吨,并在此基础上至2005年年产达到230万吨)。战略目标的制定,给长庆第一采油厂指明了奋进的方向。
2001年是长庆采油一厂实施“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一年,也是能否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关键的一年。为迈出这关键的一步,全厂上下齐动员,众志成城一条心,一切为产建工作开绿灯。他们以加强产建项目管理为龙头,进一步抓好“四早”(早征地、早布井、早开钻、早投产)工作,在产建新区加强了注水工作,特别是在油层的压裂改造上作了大量的探索工作,解决了过去认为是很难动用储量和低效储量。
同时,他们还在老井的稳油控水方面狠下功夫,积极采用压裂,脉冲解堵、打捞复产等增效措施,克服了特低渗透油田地质情况复杂等困难,如期完成了2001年的产建目标140.5万吨的原油产量迎来了新世纪的开门红,顺利实现了“三步走”的第一战略目标,为实现第二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深化体制改革 走稳产高效之路
2002年,针对安塞油田点多、面广、战线长的管理难点,长庆第一采油厂认真总结了管理上的经验和教训,采用了继承和发展、吸收与创新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为上产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证。通过吸收各种先进的管理经验,对原有的各种管理制度进行了大量细致的补充和完善,并严格执行,遇到问题按照制度条款对事不对人,做到奖罚分明,营建出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打造出了全新的企业形象。
在生产中,他们从目标管理入手,制定了目标责任制,使其层层分解和传递,责任落实到人。厂一级干部组成的“上产督察组”分赴作业区块督促检查,并针对目标责任按照产量要平稳运行,稳中有升的原则,实行5天为一单位的阶段目标进行考核。
并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确保经营工作的顺利完成。在经营工作中,他们精心编制全年预算,把成本费用指标由原来的28项细化为六大类42项,重点费用向生产性支出倾斜,将预算项目及费用分别从横向、纵向分层承包,明确管理责任,做到了横向分解到边、纵向到底,充分发挥了预算的导向性和约束能力。
为使投资取得最高效益,他们还对工程项目的投资实行了全过程的量、价、费分离,充分发挥了单位之间、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和约束能力。增强了投资的透明度,降低了投资费用支出,提高了投资效益,2001年捧得了长庆油田公司产能建设工作的多项荣誉。
在推行精细管理过程中,他们严格执行了“目标成本控制法、资产分类管理法、过程成本控制法、单井核算精细管理法”。深化低成本的“四法”管理使单位成本由1999年的290.15元/吨下降到2001年的284.22元/吨,取得了油田历史上最好的经营成绩,使油田跻身效益一类的油田行列。
在安全管理工作中,他们制定了班组日检查、小组旬检查、大队(作业区)月检查、厂季检查的安全检查制度,特别是要害部门的安全隐患问题,更是重点检查范围。使安全工作层层落实,对违规违制存在隐患者,书面通知限期整改,决不姑息迁就……
通过各种管理措施的落实,长庆第一采油厂的管理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他们于2002年10月顺利地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为生产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依靠科技进步 实现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句话在长庆第一采油厂得到充分的体现,他们依靠技术改造、技术更新等各种形式的探索,使科学技术产生了可观的效益。
2002年以来,第一采油厂确定了“以水稳油”、“油水双赢”的开发思路,在以发展注水稳产技术为主线,积极摸索实用高效的配套开发工艺,勇于创新接替技术,取得了丰富的开发成果。
他们把2002年确定为“注水年”,在对注水系统全面细微调查的基础上,他们编制了调整、改造方案22个,彻底解决注水系统存在的诸多问题,使油田日注水由15000方上升为21000方,提高注水能力,确保了油田注水基本要求。同时,他们对注水工作进行了综合治理,先后编制《王窑区亿吨级整装区块提高开发水平方案》、《侯市区综合治理方案》、《浅油层注水方案》等方案,并在王窑区中部改做了改变液流方向试验,以寻求提高最终采收率的方法;在浅层进行了小区块注水和超前注水开发试验,使部门井区地层压力有所回升;为了改善坪桥区东部油井低产低效的开发效果,探索合理的注采井网,开展了小排距注水试验,在杏河区开展了排状强化注水试验;在张渠一区进行了孔隙强化注水试验;超强度注水试验在塞158和塞160井区进行了大面积推广,改善了注水效果,油井递减较小,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一采油厂在立足自我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技术攻关,探索试验新的技术措施,先后进行了综合脉冲和酸化解堵、油井投球解堵,特别是大砂量压裂增产等方面的试验,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共实施油层解堵,重复压裂、复产等措施128井次,注水井措施24井次,油井措施增油量3万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措施有效率达到72%,平均单井日增油1.19吨,增产幅度11.33%,达到了预期效果。
通过不断完善注水稳产技术,精心油藏管理,深挖油田潜力和有的放矢的综合治理,使各项技术措施得到了有效的发挥,实现了油田第六个年头的稳产。2001年安塞油田被评为股份公司高效开发老油气田,塞一井被共青团陕西省委授予“青年文明号”。2002年,陕北油区大连片项目被油田公司评为2002年度油气勘探开发重大成果一等奖,一厂并荣获陕西省2002年度计量管理先进企业。
继往开来再铸辉煌成就
2002年,为确保公司“油气当量1000万吨”和厂“三步走”第二步目标的顺利实现。全厂上下齐动员,形成了全员一心夺油,全厂上下促生产的会战局面,一轮又一轮的夺油上产攻势,使原油产量步步攀升,截止9月20日,一举突破了日产原油5000吨雄雄大关,至年底实现了年产原油170万吨,铸造了油田发展史上又一座坚实的里程碑。
2003年是采油一厂第三步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一年,面对188万吨的生产任务和48万吨的产建重任,他们迎难而上,以四个强化(即强化采油一厂大发展的理念;强化三个重新认识的理念;强化科技创新的理念;强化一切注重实效的理念)和突出四个重点(即储量突破;浅层突破;强化监督,质量创优;经济安全,投资不超;工期提前,管理创新),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实现了“速度、效果、质量、效益”的完美结合,为企业持续高速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春风酬壮志,扬帆又起航。丰硕的昨天已过去,新的机遇和挑战正向他们走来,我们祝愿采油一厂这颗镶嵌于三秦大地的明珠,更加璀璨,更加夺目。
(张忠 方军 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