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薇薇
“非典”肆虐的日子里,尽管不少老乡纷纷打点行装离京返家,安徽小伙汪国新却一如既往地坚守在自己不大的修车铺前。
“我不会回去,哪里也没有呆在北京安全。”话虽不多,淡淡的语调里却露着不容置疑的自信。看着记者询问的目光,汪国新有点不好意思。
“本来嘛,北京的医疗条件是最好的。打个120,救护车马上就来了。听说现在对我们困难人员治疗‘非典’还有优待政策呢。回到老家,离县城还有几十里地,车都不好坐,你说说,哪里安全?”
“毕竟北京感染的人多,你不怕吗?”
“刚开始有点,家里人才是怕得厉害。一方面不放心,一天打好几个电话催着回去。另一方面,看见有从北京回去的,他们都绕着道走,大白天的还关着门关着窗,你说我回去干吗?”
随着对“非典”的认识越来越深,汪国新觉得家里人的做法很可笑。“现在还是我打电话回去劝他们。你看,这电视上也讲,报上也说,大街小巷贴着的预防知识也都让人明明白白,多通风,少去人多拥挤的地方,勤洗手,戴口罩咱都做到了,还喝了中药,街上还天天有人消毒,这‘非典’有啥可怕的?!”
此时的汪国新并没有戴口罩:“那玩意只出去买东西时再戴,在这敞风敞亮的地方用不着。”
除了对一些经营配件的公司不是很满意外,“非典”时期的生活在汪国新看来和以前并没有太多不同:“这些人现在不肯送货上门了,我只有到一些专卖店去进货,又贵又费时间。不过,我觉着也不会麻烦很长时间,他们也总要挣钱吃饭吧!”
其实,汪国新不光不会回去,还认为自己在这个时候也不能回去。到北京多年的汪国新,从没有因为是外地人而受过欺负,孩子上学也都和北京孩子一样,他早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他离不开北京,也觉得北京离不开自己。
“别看咱这活不起眼,没有还真不行。”也是,在这个不足两平米的小门脸里,汪国新干的活却不少。不光修车,修锁配钥匙,换个拉链补个鞋啥的,他全行。
几天前的一件事,让汪国新至今还记忆犹新:虽说路上车不多,可能大家还是回家心切,两辆自行车因速度太快,就在他的铺子前撞到了一起。“钢圈都变形了,要不是有我在这,他们想把车推回去都难。”
说到这,汪国新的脸上浮出一丝得意:“你说,这修车的要是都走了,北京人咋办?何况在这当景,坐车的少了,骑车的多了,打气、补胎的活也比以前多了。别人都回,我也不回。”当附近几家同样的小铺子陆续关门走人的时候,汪国新不仅节假日不休,还延长了营业时间:“有什么事你尽管来,从早7点到晚10点我都在。”
站在北京的街头,迎着午后的阳光,汪国新那张没有戴口罩的脸显得分外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