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仲清
在德国,每个家庭门前都放有黄色、灰色、蓝色三个垃圾桶,它们与每天清晨来往行驶的橙黄色及深红色的大小垃圾车共同勾画出独具特色的城市风景。据统计,德国每年大约“生产”出400万吨生活垃圾,其中有一半来自家庭。数量惊人的垃圾成了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为了更有效地对五花八门的垃圾进行回收和减轻环境工人的负担,国家有关部门要求市民必须归类堆放垃圾:废弃的食品放在灰色的桶里,不用的瓶瓶罐罐装入垃圾袋后放在黄色的桶里,旧报纸杂志和废纸放入蓝色的桶里。所有垃圾桶都由政府免费提供,每天清晨市政府派来垃圾车定时将垃圾运送到指定地点。
市政府当局还在每个住宅区内开辟了较大的垃圾扬,专门堆放大型垃圾。按规定,家具、旧电器和旧自行车等大件垃圾应在早晨8点之前放到垃圾场内。汽车顶盖、旧轮胎等废弃汽车零件则不允许扔入垃圾场,而要送到汽车修理部,由汽车修理部分类后再送往回收加工场所。
那些样式过时,但依然很新的衣服扔掉实在可惜,为此政府设立了旧衣物回收连锁机构,指派专门人员将投放干净旧衣服的口袋放在每家的信箱旁。当回收的衣物达到一定数量时,该机构负责联系,统一送往贫困和急需救援的国家。
我们从处理垃圾这件事情上不仅可以看出德国人有很强的环保意识,而且能感受到他们民族性格中那些引人注目的特点,过期的药品不能随便弃置,要送到药店里专设的回收柜台;用完的电池要交给设置在每个大型自选市场内的废电池收购柜台;冰箱等体积较大的电器,政府不允许擅自处理,要向有关部门提前打招呼,由他们派车拉走。垃圾处理和回收工作一般由市政当局直接管理,个别私人企业也参加了垃圾清理工作。居民应交纳的垃圾清理费为每吨垃圾150马克,一个四口之家一年倒掉的垃圾正好是一吨左右。尽管德国政府已迫使居民习惯于种种严格的垃圾管理制度,但是,垃圾管理问题仍未完全解决。最头痛的是垃圾存放问题。目前,德国政府不得不考虑向地广人稀的某些东欧国家出口垃圾,但这项出口计划引起了很大争论,日前还是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