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海春
“非典”袭来,人类正经受着严竣的考验,像“非典”、艾滋病这样的恶疾,成为人类健康的一个个死疙瘩。科学家们虽然至今还没有解开一个个谜团,但在识别人类哪些基因能增加对环境相关疾病的个体易感性方面,都取得了关键性进步。
科学家们认为,是人类基因与环境接触之间的交换作用导致了大多数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环境接触不仅仅是污染物质和工业废物,还包括饮食、医药、有传染性的有机体和自然化合物。4月6日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全球13个实验室的研究结果,确认“非典”是由一种冠状病毒所致。而惟一可推测的是,这种变异的冠状病毒可能来自动物。
其实,人畜共患病早已有之。中世纪欧洲“黑死病”(鼠疫)的泛滥就是由于过度砍伐森林而导致狼等动物急剧减少,老鼠因失去天敌而大肆繁殖,鼠疫病菌袭击人口集中城市引发的。20世纪世界部分地区又是过度开发热带雨林,导致动物急剧减少,一种称作“埃博拉”的急性传染性疾病,推测病毒来源于猴或猩猩,由它们传染给人。1918年一场席卷全球的“西班牙流感”,不到一年的时间就造成2000万至4000万人的死亡,现已证实是由鸟将这种病毒传染给人的。20世纪后半期地球变暖,一种称为“尼罗河病毒”通过蚊子传播的疟疾,迅速曼延。1999年美国暴发的“西尼罗”疫病就是由候鸟将病毒携带到纽约造成的。还有人们熟知的全球范围内的“艾滋病”,科学家研究认为,最初来源于非洲绿猴,是当地人捕杀绿猴并分食之时,从人的口中破损的伤口进入人体,并演变成人体免疫缺陷病毒。据报道,这次中国广东最早发现的几例“非典”症状的患者,分别来自不同的地方,交叉感染的可能性非常小,但有证据表明,这些患者,多曾与野生动物有过亲密接触。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蒋建东认为,动物是病源体的一个库,是疾病的一个来源。他说:“人类是自然环境的入侵者,病毒是人体基因的入侵者”。
谁都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但人类贪吃的欲望无所不及,大凡天上飞的动物,地上跑的动物,没有一种不入人的菜谱。可人类在进化的路上渐行渐远,抵抗力根本无法与动物相比,而且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现代人是否该考虑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该收敛一下自己的行为方式?应该替动物多考虑一些。宠物要养,但不能不分彼此;动物肉还得吃,但不要把所有的动物都作为腹中之食。人与动物的距离应该远些,让它们回归自然并尽情嬉戏在自然。否则,在动物绝灭时遭到报复的也是人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