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爱民如子又何妨

2023年10月16日

□文/晓理

日前,看到几篇关于吕日周离开长治的文章。有的说,吕日周是一位“仁慈的独裁者”(2003年3月4日《杂文报》);有的因此引发了“口碑”的尴尬与无奈的感慨。前文如是说:综观吕日周在长治的三年,于“盖棺”之时发现:尽管他热爱人民,但他对人民的爱,不是公仆对主人的爱,而是父母对子女的爱……

看到这样的“盖棺”之论,笔者不由想起一个故事。

从前有户人家,主人殷实富有,只是膝下无子,唯有三个千金,随着自己年纪日高,虽无缺吃少穿之忧,但仍对自己晚年能否幸福放心不下。一日得闲,便将三个女儿唤到跟前,问道:“你们爱我吗?将来会怎样对待我?”三个女儿面面相觑,都感到父亲问得唐突。过了一会,大女儿说:“爸爸,你放心吧,将来我会像对老祖宗一样孝敬你、关心你。”父亲微笑着点点头。二女儿说:“爸爸,我会像对贵宾一样尊重你、侍候你。”父亲还是微笑着点点头。三女儿接着说:“爸爸,我会像对自己孩子一样照顾你、服侍你。”这位父亲高兴地拉住小女儿的手说:“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显然,这位父亲深知,世界上只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才是最无私、最博大、最深厚的,同时,也是最可靠、最真诚、最可贵的。

也许正是因为吕日周对人民怀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才有他在长治大搞“村村通公路”、“家家有电视”等“民心工程”,而不是大搞“路边工程”、“形象工程”等“政绩工程”;也许正是因为吕日周倾注了对长治群众的父母之爱,才赢得长治百姓万人送别的壮观场面,才会有送别时到处都是眼含热泪的群众,到处都是“吕书记走好”的呼喊,到处都是写满祝福的条幅和匾额……

俗话说:锅不热,饼不靠。没有吕日周的热心肠,哪有百姓的“有口皆碑”?这口碑封官许愿换不来,花金使银买不来。这口碑是他用热心、用干劲、用血汗干出来的,是他用真情、用挚爱、用真心换来的,即使是父母对子女的爱,那又何妨?!

邓小平曾经说过,衡量改革得头正误的标准是看群众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赞成不赞成。笔者认为,这也应该是一个官员工作成败得失的衡量标准。我真希望吕日周的“有口皆碑”能成为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一面镜子,经常照一照,经常比一比,经常想一想,从而照出差距,比出干劲,想出方法,带领百姓奔向小康。

上篇:歧视和短视
下篇:毛遂为何未成大器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3-05/21/318072.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