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查俊
柴静在央视做节目很有一股子闯劲,年初新疆伽师地震,余震未了,她就深入到前沿,为《东方时空》节目传回了当地灾民的心声;前段时间非典肆虐,柴静作为《新闻调查》栏目的记者,又主动请战,走进隔离区,成为中国第一个与非典患者“亲密接触”的女记者。诸多非常“镜头”,构成了柴静别样的风采,她自己也成了新闻人物。日前,柴静接受了媒体的采访。
尽管现在非典影响渐弱,但回忆起高峰期走进隔离区的情形,柴静仍然心潮难平。她说,当时很多人对这种病都很恐惧,我们就是想听听病人的真实感受。那天气氛的确很紧张,尤其是摄像记者被挡在门外,要自己进去与患者对话,并把他们的声音传出来时,柴静感到了一种责任,也生出了一丝悲壮。柴静说,虽然穿了防护服,戴着防护镜,当我看到一个病重的大爷突然咳嗽一声,我的呼吸仿佛也急促起来,几乎想转身离开,但是现场做调查的防疫队员当时就站在这个病人0.5米的地方,非常镇定,我一直看着他,是他让我找到了站在那里的力量。由于这次近距离的接触,柴静和她的同事也受到了隔离的“待遇”,直到数天后在医院做完病毒检测,证明健康后才被解除“封锁”。
谈起自己对“突发新闻”的感知,柴静表示,每个记者,职业上的渴望都会压倒对危险对死亡的恐惧,现场对每个记者来讲就像一声号响,如果职业需要,我会再次冲锋的。然而这么一个追逐新闻、出口成章的女子,小时候却是个少言寡语的人。有别于常人的“镜头”是,小伙伴们有说有笑,她却“沉默是金”,大人们逗她说话,她也是“守口如瓶”。不过后来当老师的母亲还是把柴静给调教了过来。柴静是在长沙铁道学院读的大学,学的是财会专业,她不甘心与数字打交道,就慢慢向文艺靠拢。她先是毛遂自荐到湖南文艺电台主持《夜色温柔》节目,一播就是三年。22岁时,她又来到北京广播学院学习电视编辑,接着主持湖南卫视的《新青年》。直到去年她被中央台挖去,柴静才完成对电视新闻工作的“长途奔袭”。
那期引起极大反响的《北京“非典”阻击战》,是柴静在《新闻调查》做出镜记者的首次亮相。柴静说,非典危害虽然在减轻,但还不能松劲,6月初,《新闻调查》将播出“后非典”时期的“非常镜头”。 (照片为柴静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