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里不少动物为了更好地生存,也逐渐“学”会了“计划生育”。
非洲的雌羚羊若一时疏忽怀胎过早,分娩时正遇严寒,它就会将即将分娩的胎儿继续留在腹内,等春暖时才将幼子生下来,这种“晚生”的本领,堪称举世无双。聪明的海狗,会将雌雄交配的日子选在秋天,并将产仔期控制在春暖时节,它们懂得经过春夏捕食和活动,雌雄双方精力充沛,这时交配最好不过了,这种“定时交配”无疑是“优生优育”的楷模。
生活在北欧的一种红狐,以捕食野免为生。当发现野兔的数量明显减少时,它们便实行“节育”措施,雌雄狐减少交配,以减少生殖数量,来对付饥饿对整个狐群的威胁。那些无权享受“蜜月”的狐,自觉地散居在有后代的狐穴旁,并不争风吃醋,来年再轮到它们交配。在尼罗河流域生活的大象,也是根据自然环境来决定生育多少。尼罗河一侧森林茂密,食物丰富,这里的象每隔4年生一胎;而河的另一侧,因气候不好,食物少,为了很好的生存,生活在这里的象每9年才生一胎,自觉地保持“供需平衡”。
一些动物还做到了“优生优育”。在高度等级化的狼群里,一般的雌狼和雄狼都无权交配,只有经过争斗占统治地位的公狼和母狼才有交配的权利;如果哪一只狼破坏了这个规矩,就会被狼群驱逐或者咬死。
动物学家在非洲考察时发现,那里的黑猩猩竟然也能够吃当地人吃的堕胎植物来堕胎。在产下小黑猩猩以后,一些黑猩猩居然能够有目的地大量吃富含雌激素而又有避孕作用的一种野生豆子,以达到避孕的目的。而需要加强生育能力时,它们又吃那些有催情作用的其他种类的野豆子。
自然界的许多哺乳动物,它们也避免近亲婚配,实行“优生优育”。例如:与母亲、姐妹生活过4个星期的小雄鼠,在选择配偶时,更喜欢与它无亲无故的雌鼠。刚出生的小雌鼠和父亲一起生活70天后,就知道敬而远之地回避父亲,而对无血缘关系的异性亲热起来。而非洲的短指猴和南美洲的吼猴,它们的“家规”是雌猴性成熟时,必须离家外出寻找配偶,在外“安家落户”。 (孙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