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辉
父亲和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坐在一起看电视。孩子见屏幕上的律师很威严神气,他敬佩之心油然而生,便对父亲说:“我以后也当个律师。”父亲立即说:“好啊!我支持。不过,当律师不是很容易的,必须熟很多法律法规,许多条文都必须背得滚瓜烂熟,如果磕磕巴巴,谁会来请你呢?可你,现在连书都懒得背。我看以后就要每天背一首诗,先把记忆力练练好。”听父亲这么说,孩子想:那还是不当律师算了。后来,孩子看到一部反映特警战士的记录片,看到激动处对旁边的母亲说:“妈,我以后也要当特警。”并试着在沙发上摆了几个招式。母亲说:“好啊!我赞成。不过现在你必须好好读书。因为特警的要求是很严格的,不但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跌打滚爬,有不怕吃苦的精神。你呀,一点苦都吃不起,体育成绩也一般。以后,每天早晨早点起来,好好去锻炼。”孩子经母亲的这一番教育,想当特警的念头也就荡然无存了。
孩子在接触各种新鲜事物时,会自然而然地萌发自己的理想,对此,父亲如果觉得是合理的,就应给予支持。当然还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心理准备和接受能力。像上面例子中的父母,从主观上说,他们对孩子的理想都是热情支持的,但从客观效果来说,实际上都是在扼杀。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孩子在接触新事物时刚刚萌发的这种理想,是非常稚嫩的,不成熟的;是感性的,非理性的;是理想之苗,但不能说他不是理想。对这种处于萌芽状态的理想,立即用纯理性的、非常严格的终极标准来要求他,并希望他马上付诸实践,这就会使孩子感到措手不及。感到目标实在太遥远了,自己根本无法企及,还不如主动放弃。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理想,但理想的确立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有一个初步设想到牢固树立的过程。
真正的支持应该建立在对孩子充分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之上,然后进行适当地启发和诱导。比如,当孩子提出以后想当律师时,你不妨这样说:“看来,当律师倒是很不错的。孩子,你说,那个律师为什么说得那么好,让那么多人都敬佩不已?”让孩子自己去思索;或者也可以这样说:“你想当律师,这个理想好!我支持。孩子,你想想,当律师最需要什么才能?”总之,对孩子的理想之苗,家长要细心浇灌滋润,不要一见小苗,就立即倾盆大雨,恨不得让它明天就成为一棵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