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时节,走进白河,却感受不到别处抢忙“三夏”的景象,深山中的白河处处显得“冷清”,或者还有几分闲暇。
7人给4人开会
1998年,白河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套强硬的奖罚制度,将全县2000多名干部从机关逼进乡村,要求发动群众种植当地适宜且有市场前景的黄姜、烤烟、蚕桑。
刚开始,政府用扶贫款买来黄姜种子分装成袋,放到各家各户门口,竟没有人要。原因很简单,农民对政府张罗的事心里没底。因为此前白河也曾确立发展杜贝、黄姜等药材种植,但由于采取了行政命令的简单方式,服务不到位,农民受损,政府挨骂。
县水利局和农技中心的干部到仓上镇红花村做发动工作,进村时正是吃午饭的时间,村民们看到干部来了,纷纷关上了家门。7个干部挨家挨户召集农民开会,费了许多口舌只叫来了4个人。7个人给4个人开了整整一下午会,非但一个人也没说服,末了干部离开时,一些村民还追到村口,一边朝干部吐唾沫扔石头一边嚷:又来坑农民哩!
再次进村时他们采取了另外的方式。干部们事先个人集资,重点说服几户农民与干部联营:农民出土地出劳力,干部出资金、出技术、出种子;种赔了,干部承担农民的损失,赚钱了,干部只收回投入的资金,其它利益全归农民。第二年,种黄姜的农户都卖了好几千元。全村人“眼红了”,纷纷要求与干部联营。
“犟椽头”不犟了
白河人对过去的干部有说法:通不通,三分钟(讲道理);再不通,龙卷风(发脾气)。这种作风让许多群众敢怒不敢言,积怨甚多。
西营镇蔓营村老农江永泉在“文革”中蒙冤坐牢6年,平反后心里仍有疙瘩,凡事常和干部“拧着干”,得了个绰号“犟椽头”。他家只有父子2人,因无心搞生产,成为四处举债的贫困户。1999年春,镇长柯玉汉找上门动员种黄姜,“犟椽头”开始死活不搭理,后又提出无钱买种子,柯镇长帮他贷款300元买种子,他却给镇长再出难题:你生吃一块黄姜我就种。柯镇长果真就吃了。动员工作做了整整3天,“犟椽头”最后耐不住了,“冲你镇长给我喷了3天唾沫星,我就给你种一点试试吧。”于是种了半亩。当年收入近千元。“犟椽头”多年来第一次服了人。
近几年,“犟椽头”除继续扩种黄姜外,又在干部的帮助下开始养羊,现存栏已达35只,年收入六七千元没问题。老汉久积胸中的怨气消失了,他说:现在干部经常下来给老百姓办实事,谁如果现在说共产党干部不好,我首先不答应!
农民信的就是实惠
在饱尝了结构调整的甜头之后,白河传统的耕作方式现在已被市场经济的产业化发展所替代。截至今年5月底,全县黄姜累计留存面积达到14万亩;完成烤烟大田移栽2万亩;新培植畜牧养殖的大村7个、大户1000个。全县粮经比例已达2:8,个别乡镇实现了1:9,耕地自然所剩无几,于是出现了不忙“三夏”的局面。
本报记者 刘公望